中秋,走进清幽明月 ■王耀忠(四平) |
“今夜明月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又是一年中秋月,又是一次月儿圆。八月十五之月,是恒定的月照千秋。今夜,人在望月思亲,无论秋思落谁家,俱各有情调。今夜的月,秀丽清幽;今夜的月,醉歌词赋;今夜的月,云隐月圆。
中秋,走进清幽淡雅月色。有人说,新月如芽,半月如瓢,圆月如西子之明眸。而今夜中秋云生月隐,扑朔迷离,验证了“八月十五云遮月”之说。
像鱼鳞青云白朵中之月, 朦胧神秘,月下漫步,听嫦娥、玉兔、吴刚,还有桂树古老传说和明月的歌谣,感受月中清露点朝夜;站在“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静谧处悄悄凝望,看玉娇像闭月羞花的少女,躲进云层,又用纤细柔指撩开轻柔面纱,露出幽娴娇容,天下全部被月色浸成梦幻般的银灰色。今晚,美丽的海面,清风依依,疏朗清爽,夜色优美安谧。那一轮清白的月,高高悬于夜空,一袭清辉洒遍人间。
中秋月圆之时,古今多少诗人睹物生情,写下名诗佳作,万古流芳。
中秋,走进诗人诗魂世界。自古至今,月是个永恒主题,伴随人类脚步,关注苍生冷暖,千百年来一直成为诗人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挥笔作诗,抒发感怀,倾注爱恨情愁,寄托悲欢离合情思,诉诸人生坎坷。
中秋月光里承载着每一位诗人每一份沉甸甸的情绪。苏轼对胞弟苏辙无限思念,在明月下倾吐一份浓浓的相思情结,走向心灵宁静回归,留下“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年名句;诗仙李白在明月花间下,独酌一壶清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千古绝唱抒发由失意而产生的孤独忧愁空灵情怀;“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在他这首《春江花月夜》诗中感叹江月长明而人生短促;曹松《中秋对月》中“直到天头天尽处,不曾私照一人家”的诗句抒发不平,体现了诗人天下大同,万物平等的博爱思想。
这些诗词,字句优美,意境深远,富于哲理,虽然写的都是诗,但象征意义非同。对着同一轮明月,诗人那感人之意,怀人之情,叹人之事,却是各人情感迥然不同。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的温籍深沉;诗人怅然于家离别,故由月宫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诗人叹世路多艰,光阴易逝;诗人慨仕途坎坷,以月寄心;诗人抒与亲人团聚,把酒话良宵月满。
中秋,走进月圆与月缺。“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满江红·中秋寄远》,传达给我们的主旨是望月怀人之情,愿人们永远能像中秋之夜,月亮圆满人也圆满,而现实生活中,如月般总是留下自古难以圆满的遗憾。
古有《月夜·今夜鄜州月》诗圣杜甫在五言律诗中描述的,今夜在鄜州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诗人在被禁长安孤独看月,遥想渭北的妻子也一定在闺房中独自看月。杜甫借以月光而抒离情。
今有“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边防线上解放军战士保卫祖国安宁,她在家乡思月;那些“嫦娥奔月”的航天英雄,俯手摸月;一朵朵“宝石花”寂寞开在月下戈壁荒漠,他们在中秋月圆之夜异乡望月,忘我工作。
从古至今,有多少离别之人的惆怅,我因曾亦有离别,今不再离别,所以,今夜我才能够站在海岸,看见那搁浅在诗外的月白,心中燃起无限遐思,顿时想起那首关于海上生明月的诗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这首《望月怀远》中两句千古佳作,虽隔千里兮共明月,心相惜,命相依,情相系。
月亮,是温馨的,有诗人的情怀;月圆,是清幽的,寓团圆永恒的象征;让我们牵手走进清辉明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