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22日


白露
■王敬玲(伊通)

《四平日报》(2023年9月22日) 07版

丰收(农民画) 曹秀文 作

夕阳衔山,物影渐拉渐长。我告别母亲,披一身灿烂的晚霞,一路步行回家。手机屏幕闪动了一下,随意一瞥,看见正在推送白露的消息。节气到白露了吗?真是感慨时间如白驹过隙,居然露从今夜白了。

白露收残暑,清风送晚霞。不错,秋天终于收尽了暑热,落日正熔金,秋风也在送爽意。但是冷露什么时候来,这些日子并未留意观察与体悟。今年秋雨连绵,道路、屋舍到处湿淋淋的,雨水和露水分不清了。也许,露水就是悄然来的,让人不曾察觉地逐渐降低温度,但是花花草草的确敏感得多,稀疏且泛黄了。

露水变白,是有些含蓄的,不是从某天清晨突然地上平铺白霜,而是水珠比往常清亮一些、澄透一点罢了。说到露珠,总掺杂着许多浪漫情调在里面。我喜欢在朝阳初升前漫步,草尖儿垂着、花瓣儿捧着、健身器材上挂着的小水珠,晶莹剔透,盈盈可爱。掬一把晨露在手心,顺滑凉润,清新的湿气中蕴含着草木的清香味。露珠本身不发光,却敛眉低垂地映照晨光或是灯火,藏着矜持之态。轻寒就在这样的黎明润染上罗幕,燕子双双掠过苍苍蒹葭飞去。此中节气渐变过程,和书法上讲究的藏锋运笔,颇有神似之妙。欧体竖逆峰起笔然后藏锋转行提笔,秋露也是晴夜热气初腾,然后爽风中寒凝转成清水;竖接着运力回峰往上收笔,形成敦厚的墨迹,秋露也是渐渐驱力附着物什蹲下收身,成为圆润的水滴。这样的露水,敦厚稳朴,锋藏内,力不散,有一种内在含蓄的审美意蕴。秋光纳在露珠里,含而蓄之,一点一滴,欲吐还羞,明眸善睐地看得人心醉神驰。

白露伊始,雁字排空去,留鸟衔食归。站在秋节渐深处,遥望天际流云微横,凉丝丝的风拂过耳畔,那些清亮亮的露水依然摇曳生姿。草木知秋,黄叶红叶比过鲜艳之后,就飘落了。是谁说过一句“落叶飘下,人生的脉络才清晰可见”呢,觉得蛮有哲理的。

季节轮回,生命中白露可见可感,正是从青春勃发,历经暑期的热火朝天,到了白露开始冷静下来,反思生活,含蓄且安静地收获命运所赐。秋风凋碧树,苍烟带白露。伊人遥望天涯路,诗意远方定然在平日安居处。我关掉手机,收回思绪,迎着凉爽秋风快步向着家的方向走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