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12日


让经典焕发新时代生命力
——从李瑾国学“三释”说开去

《四平日报》(2023年4月12日) 07版

虞和平

李瑾的《孟子释义》《山海经释考》和《论语释义》由三家出版社相继推出,这是国学研究方面一次很有意义的成果展示。在三部约计120万字的作品中,李瑾全面借鉴并系统提炼了相关经典2000年来前贤名家潜心著述的精华,同时“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立足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赋予旧学新使命、国学新担当,洞见迭出又不失雅俗共赏地将经典研究推升一个新台阶。

在日常阅读中,我经常琢磨这样一个问题:经典作品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如何阐释、继承、使用,才能让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李瑾的工作可以说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路。也就是说,必须在避免“药方只贩古时丹”的基础上推陈出新,让经典焕发出时代实践的生命力,建立起新的精神文化的主体性,凸显出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当代价值,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传承发展、更好践履新时代使命。

《论语》《孟子》《山海经》能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或标签,是在一代代人的不断重释和解读中“累积”完成的。这意味着经典文本存在艺术一极和审美一极,有着一个随时召唤读者能动参与进来的开放性结构,可以通过后人不断理解阐释创造性地呈现出深层意蕴实现增殖。比如,《孟子》最初的地位与百家争鸣时的诸子书籍一般高,虽然赵岐认为孟子是“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但这也只是文人圈子的私下认同。自韩愈提出“道统说”,认为孟子继承了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道统,提出“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方才逐渐上升,并于宋神宗熙宁四年正式被官方列为经书,获得了和《论语》同等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山海经》自成书以来就被视为异类,司马迁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数术类刑法家之首,《隋书·经籍志》《宋史·艺文志》分别将之列入地理类、五行类。至近现代,《山海经》才因包含着关于远古地理、历史、神话、天文、动物、植物、医学、宗教,以及人类学、民族学、海洋学和科技史等方面的诸多内容,被誉为“上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显然,这种变迁都是在与原文本意或原解释结论相符或趋近的情况下,对文本进行时代性阐发进而获取当代意义而得的。

李瑾的国学“三释”是在坚定自己的文化自信和精神独立性,坚持提高中华文明辨识度的前提下完成的。经过他的“再释”,这三部经典在前人肩膀上,或者说,在中华大地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基础上,重新展现了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和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李瑾总结道,《论语》讲的是“为君子”之学,亦即学为君子。如何做君子,或者说怎么培养君子,孔子的方案只有一个字,这就是“学”,亦即通过“学”确立人之为人和人之为政:人之为人的最高境界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人之为政的最高境界乃“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他还提出,儒学是一种秩序学,孔子孜孜以求的是如何处理人与国家、人与人、人与自己的关系问题。其中,人与自己的关系处于整个问题的核心。面对失道失礼失乐之天下,孔子救时救世救人的出发点是反求诸己,通过回答“何为己”这样的终极性问题,解决何为人、何为政这样的社会性问题,亦即通过“为己”实现“为人”,通过“克己”实现“一匡天下”。

“学术者,天下之公器。”文明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不息,根本原因就在于它能让存量变增量,启迪当代人观照解决现实问题。综上可以看出,李瑾在国学“三释”中并没有囿于前人的解释裹足不前,而是在尽量保持客观合理科学的前提下,让经典文本显现出时代意义,而这恰恰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必由之路。

不到园林 怎知春光如许

——双辽市区景观掠影

魏连生

早年的双辽,“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是有名的冒烟儿城。今日的双辽风调雨顺,风景如画,是名副其实的辽河明珠。

看,城东的西辽河过境段,经过几年的整治已成一景。一湖碧水烟波浩渺,野凫成群。大坝以外的塑胶步道游人如织,有的观鱼戏水,有的在晨光、晚风中散步畅怀。走下大坝,通过甬道越过一片树林芳甸,便是一年前才建成的体育公园。各种体育造型雕塑,雄姿屹立,气场恢宏。被铁网围罩的三大球灯光场和网球、门球的赛场设施完备,井井有条。许多青年人在体育器材上一展身手,一阵阵喝彩声、欢笑声随风飘荡,那种健康向上、生机勃勃的氛围令人振奋。西南一隅的一处高地名曰“快乐的山林”,是孩子们的乐园,那些充满童趣、造型奇美的滑梯、滚筒等玩具,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时逢周末,扶老携幼的人们其乐融融,人们拿手机拍照随处可见。

城中间的各个广场、园林各有特色,踏青赏花,人流穿梭。最火爆热闹的当然要数相邻对望的月牙广场和文化长廊这个路段。清明过后,路边的紫杆春桃白花怒放,芬芳四溢,置身其中,倍感心旷神怡。那些身着彩衣的人们就在花间场地翩翩起舞,在料峭春风中享受着广场舞、大秧歌优美的旋律。

全城最美的去处是西郊以外的七星湖公园。那里原本是一条小河儿,如今把一段河面扩展为一个美丽的人工湖。湖边的柳丝随风摇曳,春意浓浓。湖心建有一处“雁坞”,留住越冬的鸿雁时而悠闲地漫步沙滩,时而入水畅游,由此,“沐风数雁”,便成为文人的赞叹。公园广场里的假山石上清流飞溅;四周的花木竞相开放,姹紫嫣红,游人都抢着在那里拍照。特别是远处的那座雄姿矗立的七星宝塔更是游人必须观瞻的景物,在塔下徜徉一番,观赏那雕梁画栋的建筑,别有一番感受。湖光塔影,雨丝风片,何其美哉,真是人在画中游啊!

温暖现实主义成为创作新风尚

——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折射高歌奋进的新时代

牛梦笛

近两年,随着《大考》《我们这十年》《山河锦绣》《县委大院》《狂飙》等作品的火爆播出,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再探新路,温暖现实主义正成为创作的一种新风尚。近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承办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座谈会在京召开。与会人士深入探讨优秀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经验做法,深化对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的规律性认识,助推创作更多展现新时代新征程恢宏气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电视剧。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强调,面对新时代新征程上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准确把握现实题材和现实主义创作要求。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让人民成为主角,为人民抒写、抒情、抒怀;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让人们看到美好和希望;推动百花齐放,倡导让温暖明亮成为各题材类型电视剧的总基调。

现实题材电视剧寄托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现了通过奋斗改变人物命运的过程。不论是《大考》中的莘莘学子,还是《县委大院》中的基层干部,这些源于现实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提炼,都让现实题材电视剧绽放出独特的魅力。

《县委大院》主创花费数月深入基层,跟干部们一起工作生活,剧中的很多情节,都是在实践中提炼出来的。《县委大院》制片人侯鸿亮总结了这些年现实题材创作的经验,“首先,贴近生活,扎根现实,拒绝悬浮是创作的关键。其次,要坚守温暖现实主义的创作风格,只有对现实、对社会、对观众怀抱善意,才能规避现实题材创作中悬浮、灰暗的陷阱”。

现实题材肩负着写出中国人自己的故事、绘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生活的重要责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占凡表示:“现实题材电视剧仍是当前人民群众最喜爱、参与程度最高的文艺类型之一,它不仅深深嵌入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定程度上也引领着当代文艺创作的高度和深度。”

近年来,温暖现实主义成为现实题材创作的发力点,其迸发出的治愈人心的力量,产生了持久而良好的观众反响和业界口碑。

打造一部有力量的作品,应该从哪些维度下功夫?中宣部文艺局局长刘汉俊指出,一部好的电视剧必须在思想高度、认识深度、胸怀广度、社会温度四个维度上下功夫,中宣部文艺局将抓好现实题材电视剧重点选题规划和扶持引导,让高质量发展成为电视剧行业的新目标新景观新气象。

温暖现实主义风格的影视剧作具有深刻的艺术质感,这些作品做到了寻找平凡人生活共性,回答时代之问和人民之问,用真诚的创作态度还原生活本质。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强调,现实主义的本质精神就是要处理好创作主体同审美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创作既要直面人生、揭示矛盾,又要给人希望、让人看见光明。

《狂飙》关注公平正义,正如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一川指出:“近期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特点之一,在于运用多种电视美学创新手段,着力反映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公平正义问题,通过大题小做,体现出小中见大的美学力量。”《狂飙》导演徐纪周介绍,创作者要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从人物矛盾中挖掘正能量的情感内容,为观众带来精神抚慰与情感激励。

用小切口讲好大主题,小故事诠释大情怀,小人物折射大时代,是当下主流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法则。《山河锦绣》塑造了脱贫攻坚战线上的人物群像,将波澜壮阔的脱贫攻坚战,浓缩在一个村两代人的故事中。该剧演员王雷说:“‘匠心’对表演者至关重要,只有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才能雕刻出感染人、打动人的人物形象和艺术经典。”

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离不开对大时代下形形色色人物的刻画和描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副主任申积军表示:“电视剧创作要让人民成为真正的主角,深入挖掘人性的深刻性、丰富性、代表性和人物的独特性,同时要以生动鲜活的小人物来折射高歌奋进的大时代。”

别采冰凌花

王雪岩

3月末,笔者跟随铁东区摄影家协会的老师去拍冰凌花。哈福山上的冰凌花确实不少,都是小骨朵,距离花开还有一段时间。

脚下几乎都是松软的落叶,阳坡落叶下的土层微化,阴坡冻得结实。花骨朵们隐藏得很好,和落叶的颜色差不多,微加些紫,如同炒过火的苞米粒,要炸开。老师们一手拎相机,一手拿枯树枝,走得小心翼翼,生怕踩到它们。

我沿着山沟阳坡寻找,仅找到三五棵,再走出半米,连棵芽芽都没有,莫非冰凌花只在沟里生长?我失望地回到沟里,猛一抬头,见一位拎着长镜头相机的老师从阴坡的树林里走回来,神情也很落寞。没见到冰凌花儿吧,我问。没有,他委屈地撇嘴摇头。怎么会这样,不应该呀,按说冰凌花就该开得茂盛,蔚然成风,层出不穷。老师给我勾勒出一幅冰凌花开满山坡的画面,可惜与现实反差太大。

我调整战术,开始拍骨朵,生怕拍不到花开,连骨朵也错过,并在拍的过程中和骨朵低语:嗨,美女,你咋长得这么好看呢,你长得这么好看,为什么不漫山遍野都是呢,你很矜持,请问你还得多久才能敞开花苞迎接我呀……窸窸窣窣的落叶下,一个小骨朵探出头,居然是绿色的,裹着一枚树叶,树叶边缘的锯齿犹如装饰的小花边,煞是好看。绿骨朵乖乖地让我拍了三下,开始摇晃,起风了,我向后退,和它说再见,它还在摇,好像肯留我别走,我被感动了,走上前细看它,它头上有一枚斜插的落叶,好像要将它盖住。哈哈,你想晒太阳,想看外面的世界,不想被落叶盖住,对吗?我边问,边轻轻掀开落叶,就在它的根部,一抹绿色吸引了我,那是两株小小的幼苗,像豆芽和蒜苗的结合体,一株苗尖已经分叉,一株茎上带着黄白膜质片,在黑黑的土地上生发出来,是那么的娇艳,那么的鲜嫩。我居然看到了冰凌花的幼苗,意外又难得,这是大自然母亲的馈赠!

上山需要体力,拍花很累,我坐在树桩上,掏出饼干补充能量,吃完把小包装袋放回包里。忽见五米开外的落叶堆里有个矿泉水瓶,赶紧捡起来,放到备用垃圾袋里。由此,开启了我的捡垃圾之旅,落叶里的易拉罐、面包袋、香肠外包装等统统捡起来,直到听到有人喊,快来呀,这边冰凌花都开啦!

循声而去,坡下的男摄影师们扎堆趴,人头和镜头对着一丛冰凌花,快门声此起彼伏,那些迎阳而开的冰凌花,金黄的苞片成伞形,花蕊由淡绿渐至淡黄,如同点亮的一盏盏心灯。我绕过他们,准备再找一丛,在我右手边树下的一丛落叶中,几柱纤细的花蕊随风轻摇,用花枝乱颤形容也不为过,旁边还有个骨朵,半闭半开的状态。轻轻掀去它们头上那一片连着半片的落叶,风吹日晒,雨淋冰冻,岁月已将两片叶子粘在一起,重压在冰凌花上,不借助风和外力,它们很难将它顶起来。

就在我掀开落叶的一刹那,奇迹出现了,叶子底下的那朵花,齐刷刷地张开花瓣,瞬间盛放。阳光打过来,花瓣呈半透明状,浅绿的花蕊上,绒黄的雌蕊和雄蕊像一支训练有素的舞队在翩翩起舞,另一朵花芯上,阳光变成一个小白点,晃人的眼。一枚翘起的落叶发红变褐,投映过来,把花瓣染黄,花茎浸紫。这花儿让人赏心悦目,我赞叹不已。

正高兴,接到教生物的郭老师打来的电话,她告诉我,冰凌花的种子从落地发芽、生长、开花需要5年,开花也就10来天,幼苗生长缓慢,播种当年只生2片子叶。如果用分根繁殖法,得选地上茎或休眠芽较多的植株,截成段,每段需带有地上茎或休眠芽,这样移栽才有成活的可能,所以千万不要采摘冰凌花,采回家也开不了几天,而且大量采集和挖掘影响冰凌花的生态环境,甚至面临绝种之灾,另外冰凌花也不能当药吃,长期服用会中毒……

郭老师的千叮咛万嘱咐我牢记在心。拍完花,从山沟里出来,迎面碰上六个人,两个女的拿着小铁桶,桶里装着小铁锹。我问拿这东西做什么,粉衣女说采婆婆丁,我说婆婆丁还没出来,蓝衣女说再仔细找找,说完擦肩而过。两个孩子跑过来,一人拿一棵干苞米秧狂舞,一进山,彻底放飞自我了。你们哪个学校的,几年级,我问。大个男娃回我,六马路小学的,三年级。别采冰凌花呀,我嘱咐他们,看紧娘亲的小桶小锹,别让成长不易的冰凌花遭遇灭顶之灾。听见啦,小个男娃回我。

超喜欢冰凌花,它带给我美的享受,我很知足;它点缀了家乡的山水,我很感恩;它有耐冰雪抗严寒的性格,我很佩服;它填补了家乡春天的花期,是最及时的报春花。

“每次怒放,都是心中喷发的爱。”回程的路上,我唱着《春暖花开》,祈求进山的那些人,千万别采冰凌花,让我们的世界,一直有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