棚膜经济奏响乡村振兴“致富曲” ——双辽市大力发展棚膜经济记事 |
| ||
|
全媒体记者 孙莹 张鹏 邢天笑
近年来,双辽市将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富民增收重点项目进行突破,闯出一条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并重的兴农之路。
高度重视转变观念 拓宽增收致富渠道
为了带动农民积极参与棚膜经济,双辽市按照“政府推动、科学引领、典型示范、市场引导”的思路,通过宣传发动、技术培训等措施,引导农民发展棚膜经济。
双辽市以棚膜经济发展基础较好、收入较高、技术先进的乡镇为示范,通过召开现场会、组织相关部门考察等多种形式,用看得见的实例和实实在在的效益吸引农民参与其中。
为提高农民种植水平,提升蔬菜产量和质量,双辽市开展技术指导服务,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棚室生产一线,结合农时,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无公害蔬菜生产、病虫综合无害化防治等农业新技术,发挥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科技推广中的示范作用,引导种植户向高产品种、优质安全、绿色无公害方向发展。
棚膜基地通过发展科技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实现各类时令蔬菜一年四季循环种植,在保障农产品及时供应的同时,也让大棚种植成为农民增收的又一有力手段,实现农民一年四季都有收入。
加快草莓园区建设 做大做强特色产业
双辽市委、市政府立足乡村振兴战略,以产业振兴带动整体发展,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开展高标准棚膜草莓园区项目建设,围绕棚膜经济打造具有现代农业特色的产业园区,对产业带动发展具有示范引领作用。今年2月,项目开展前期准备工作,总用地面积33.95公顷,设计建设标准化钢骨架大棚17栋、管护房22处、业务用房1处。立足于“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运营模式,引导带动近千人参与建设、生产等各项工作,建成生产后年可产优质草莓100万斤,年均产值2000万元,年收益500万元,可实现当地村集体年收入20万元。
项目采用无公害种植标准,引用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全面实施有机肥,使草莓品质不断提高。项目整体预计将于今年7月20日全部建成,9月10日开始草莓幼苗移栽,预计今年11月末上市。草莓采摘后不采取个人采摘和零售模式,由经营者统一运输、统一销售到长春及周边大城市各大商超,保证优质农产品统一价格。
为确保高标准棚膜草莓园区项目按时落地推进,那木乡党委、政府坚决落实双辽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高效完成土地流转农户思想动员、合同签订、施工推进等各个环境工作,确保该项目顺利实施,按期生产见效。相关负责人表示,那木乡将及时跟进高标准棚膜草莓园区建设,全力以赴保证实现草莓园的带动发展和引领作用。
发展大棚蔬菜种植 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柳条乡厚俗村立足本村自身优势,坚持以“十个一”工程为抓手,创新农业发展方向,把发展棚膜经济作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突破口,全力打造温室棚膜基地,促进产业增效、集体增值、群众增收,以特色产业推动共同富裕,助力乡村振兴。
走进柳条乡厚俗村的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蔬菜大棚首尾相接、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地头。棚内温度适宜,株株秧苗整齐排列,郁郁葱葱;工人们低头忙着覆膜、填土、育苗现场忙得热火朝天。大棚技术人员告诉记者,由于采用了“黑白膜双覆盖的种植技术”,在提高地温,加快秧苗生长的同时,还可以保障育苗生产质量。
该基地预计新建蔬菜大棚40个,预计投资1080万元。其中第一期12栋大棚建设于2022年12月20日完工,1月中旬播种第一期蔬菜,12座大棚目前育有香瓜、黄瓜和豆角3个品种,共6000株幼苗,引入先进种植技术与管理经验,采用现代化种植模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产出水平。目前大棚内香瓜、黄瓜、豆角幼苗长势喜人,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该蔬菜种植基地不仅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同时带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粗放型向精细、集约型转变,加快农业规模化经营的步伐,推动产业发展与群众致富深度融合,进一步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据介绍,厚俗村在当地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党支部+合作+农户”的产业模式,进一步整合蔬菜产业种植面积,已然形成“化零为整”的规模化种植。柳条乡还将着力推动厚俗村蔬菜种植基地二期工程28栋高标准蔬菜大棚的建设工作,项目全部达产后,年可实现种植两茬蔬菜作物,预计每栋大棚年纯收入可达12万元左右。同时,可带动长年就业人员100余人,从而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收入,实现优化产业布局,促进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