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伊通走出的抗联英雄 ——追记开国少将王明贵 |
| ||
| ||
|
赵志军
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一书中,记载着一位伊通籍战功卓著的抗联英雄。他1934年参加革命,先后就任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第三师连长、三师八团团长、三师师长、第三路军第三支队队长、抗联教导旅(苏联红军远东方面军第八独立旅步兵旅)三营营长,东北民主联军嫩江军区司令员、东北野战军骑兵师师长、公安19师师长、黑龙江省军区副司令。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同时授予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勋章——他就是开国少将王明贵。
1955年,王明贵被授予少将军衔的标准照。
求真理 走出伊通闹革命
1910年9月16日王明贵出生于吉林省伊通,从小家境贫寒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10岁读书,仅读过一年零八个月的私塾,12岁下地干活,饱尝了旧社会劳动人民受封建压迫和地主剥削的苦难。1926年16岁的他随家迁至吉林省磐石县呼兰镇。1927年,受到磐石县朝鲜族农民群众抗租运动的影响和革命的启蒙教育,1931年2月,王明贵不堪忍受地主阶级的欺压,只身到黑龙江省汤原县格金河金矿当工人。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汤原县委组织化装宣传队,在金矿工人群众中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活动,王明贵受此影响,在日本关东军占领汤原时,与汤原人民一起进行反抗。王明贵积极参加了格金河金矿护矿队的抗日武装斗争。1934年 5月,他满怀对侵略者的仇恨,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抗日义勇军——“文武”抗日队,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革命道路,后编入汤原游击总队。参加革命后,王明贵作战勇猛,不怕流血牺牲,工作任劳任怨。1935年 4月,在汤原黑金河东北山战斗中被炮弹炸伤,以至晚年时头部还残留着数枚弹片。
斗敌寇 白山黑水显英雄
1936年1月,为响应中共《八一宣言》的号召,汤原抗日游击总队扩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后改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同年 4月,王明贵任第六军三师八团青年连连长,参加了三次袭击鹤岗的战斗。1936年 7月,调到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参加第二期学习。通过学习,他不仅掌握了文化知识和军事政治理论,而且接受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教育,提高了阶级觉悟。1936年8月,经徐光海、马德山介绍,王明贵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无产阶级先锋队战士。同年11月毕业后,王明贵调到抗联六军三师八团任团长。
1937年2月,为了打破日本关东军对抗日游击区的大举进攻,中共北满省委指示抗联六军进行西征,到松嫩平原开辟新的抗日游击区。在没有师长的情况下,任师副官长的王明贵带领抗联六军三师跨越汤旺河冰道,穿过小兴安岭,克服艰难险阻,胜利到达松嫩平原,经历大小战斗十余次,完成先遣队任务,在小兴安岭西部地区播下了抗日的火种。1937年8月,六军三师返回汤原地区。同年9月18日,中共汤原县委组织了震惊北满的格节河区军民大暴动,在政治上极大地鼓舞了人民的抗日斗志,并给予日本侵略者以沉重的打击。日军紧急调动了三个师团,对三江抗日游击区大举进行围剿。1937年12月西宝山战斗中,日军企图包围三师部队,王明贵沉着指挥部队迎战。激战中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小腿。由于当时没有医生和手术器械,在没有麻药的情况下,王明贵把伤腿绑在凳子上,自己用一把剃头刀剖开伤口,在战士们的帮助下,用老虎钳子拔出了卡在胫骨缝中的子弹头。当时战斗还在进行中,伤口包扎完毕后,他骑上战马继续战斗,指挥部队巧妙地摆脱了敌人,安全转移。1938年5月,王明贵任六军三师代理师长(师长未到任)。为了粉碎敌人的三江大讨伐,中共北满临时省委决定进行第二次西征。同年8月,王明贵任六军三师师长,率领第二批西征队伍,克服了种种困难,冲破了重重险阻,战胜了狂风暴雨和梧桐河水泛滥的威胁,粉碎了日伪军的围追堵截,行程1500里,跳出重围,胜利到达海伦,在松嫩平原开辟了新的抗日游击区。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