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短板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既要建设繁华的城市,也要建设繁荣的农村;既要理顺“城”这一边,更要顾好“乡”这一头。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明确“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在前不久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村现代化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内在要求和必要条件,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农业强国的应有之义。”
乡村发展是历史命题,也是时代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年接续奋斗,神州大地上演山乡巨变。也要看到,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城镇化相比,农业农村发展步伐还跟不上,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仍是社会主要矛盾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不能把农村落下、不能让农民掉队。未来,即便是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也还将有数亿人生活在农村。我们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坚持不懈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把广袤乡村建设成为广大农民乐享现代生活的幸福家园。
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普及自来水,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建好农村路,让农村地区“人畅其行、货畅其流”;改善农村医疗条件,逐步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聚焦农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同时,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还不健全,部分领域还存在一些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着眼未来,要瞄准“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的目标,组织实施好乡村建设行动,特别是要加快防疫、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
乡村建设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需要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在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软件”上下功夫。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从基础设施基本完备,到公共服务普惠可及;从广大农民富裕富足,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治理有序充满活力,到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其目标任务是全方位、多层次的,涉及农村生产生活生态各个方面。这也意味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必须稳扎稳打、久久为功,一件接着一件办、一年接着一年干,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立足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尊重农民意愿、体现农民需求,才能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农村是一片大有可为的土地,蕴藏着勃勃生机,孕育着无限希望。新时代催人奋进,新征程重任在肩。咬定青山不放松,矢志奋斗、苦干实干,采取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努力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我们一定能让希望的田野充满活力,让广大农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仁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