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13日


鲜花曾告诉我您怎样走过
■蔡睿昂(伊通)

《四平日报》(2023年1月13日) 07版

小雪大雪又一年,岁月匆匆,四季更替,又是年终岁尾时,大学也放假了。

返家时,看到有人在卖红豆黏糕和冰糖葫芦,习惯性地想走近去买,却终是没买。车窗外,是一望无际的田野,蓝天之上,悠悠地荡着几朵白云。阳光暖暖的洒下来,心中却很清冷。

闭上眼睛,奶奶擀的那又细又长、筋道柔韧的面条,奶奶摊的那又酥又脆、薄如蝉翼的煎饼,奶奶做的那又甜又咸、唇齿留香的辣酱……在我脑海里回放。每次回家,奶奶总会任她的“小吃货”自由点餐,再乐呵呵地做,喜滋滋地看他吃。

当时只道是寻常,可这次,“小吃货”知道,刚去世不久的奶奶,再无法宠溺自己了,那独特的爱的氤氲,唯有在记忆的空间维系。而奶奶最爱吃的红豆黏糕和冰糖葫芦,纵是得见,却终不得尝,睹物思人,不买也罢。

“小吃货”就是我,是奶奶的“老来孙儿”。我出生时,奶奶已年过花甲,当时爷爷瘫痪在床,妈妈下岗,爸爸单位效益又不好,家里捉襟见肘。偏我还是个七个月就出生在寒冬里的早产儿,特难护理,满月时才四斤!据说生下来时皮包骨,大腿像成人的大拇指,手指像火柴棍儿,指甲处像贴着塑料薄膜。现在想想,也不知当时奶奶咋领着妈妈,在低矮的老房子里,硬把我给将就活的。

“如果是现在,说啥也得让你进保温箱。”若干年后,奶奶望着身高1米82的我,还有些后怕。现在的小孩子都用尿不湿,我可没用过。但奶奶会用最柔软的棉布,给我做尿片儿;用最宣软的棉花,给我缝冬衣。能吃辅食时,奶奶会不厌其烦地给我蒸鸡蛋糕,包肉沫馄饨,捣苹果泥。妈妈总说,如果没有奶奶全身心的呵护和关爱,就不会有我今天健康的身体。

婆媳亲如母女,妈妈再就业后,奶奶就无怨无悔地操持家务。妈妈感恩奶奶的辛苦付出,吃东西时总会把好的先给奶奶,逢年过节也都会给奶奶买礼物。以至于奶奶走后,在她的橱柜里,发现了好多还没有穿过的鞋子和衣物,妈妈特别难过,至今不忍清理。

奶奶是个有内秀的人,唱功和舞功都很了得。我最早对音乐的体验,当来自奶奶。因我小时候爱哭,奶奶就会把我贴到她的胸口上,给我唱摇篮曲。

她上技校时,和爷爷相识相恋,后双双被分配到外省的拖拉机厂,大姑也在那里出生。再后来,因为水土不服,他们返回东北,却找不到合适的接收单位,最后只好蛰居到了爷爷偏远的农村老家。

一直在城里生活的奶奶,分不清韭菜和麦子,不会烧大灶,不会纳鞋底儿,不会锄草……在那个家家户户都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奶奶身心无疑经历了一场劫难。她的手脚冻疮遍布,原本白皙细腻的皮肤,也变得黑红多斑。不过,聪明又刚强的她,没有抱怨,没有退缩,从容坦然地接受了现实,她一跐一滑地去大井挑水,一针一线地为孩子们缝补衣物,一心一意地经营着贫瘠的日子。

当村上知道她有文化后,就邀请她当代课教师,但家里的孩子们因缺少照顾,总是小病不断,她只好又回归家庭,继续当“锅台转”。有一次深夜,四姑肚子疼,村医说得马上去县医院,但爷奶身无分文,想向在长春的舅爷求助,写信又来不及,想上县医院,还不通车。后来,乡邻们凑了几块钱,爷奶抱着四姑,在雪夜中踉跄着奔向县城,到医院都快中午了。

“现在别说有私家车了,就是打车也方便。还有手机了,用钱就是发个红包的事,啥事都不耽误。”奶奶曾不止一次提及此事,感慨地说。“这新时代真好!我虽然没有退休金,但有地,有政府每月给的养老金,也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通常说到这里,她还会接上一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会越来越好!”因爸爸是老党员了,奶奶就鼓励我积极向党组织靠近,争取早日入党。

曾经清苦拮据的日子,并没有泯灭奶奶对生活的热爱,到农村生活后,忙里偷闲,她在房前屋后都种上了花儿,凤仙花、波斯菊、步步高,一片片,一簇簇,姹紫嫣红中,映衬着奶奶淡定的笑容。尽管彼时一件棉袄可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但奶奶亲手莳弄的时令鲜花,却常开常新,芳香怡人。

我上初中时,家里搬进了楼房,奶奶又开始在阳台上养花,葳蕤的发财树,昂然的君子兰,俏丽的金达莱,淡雅的马蹄莲……一株株,一盆盆,一朵朵,围绕在她的身边,花开四季,让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都活色生香。妈妈戏称奶奶是“老花太太”,逗得奶奶和全家人乐不可支,笑得前仰后合。

“鲜花曾告诉我你怎样走过,大地知道你心中的每一个角落,甜蜜的梦啊,谁都不会错过……”,蓦然,车上响起《同一首歌》的旋律,不由令我思绪万千。相信夏日的和风会涌起秋天的麦浪,也相信冬天的严寒会托起春日的艳阳,而信仰和希望,也会把梦想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