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田园的“新农人” ——记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农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英斌 |
全媒体记者 邵杰
“现在人们更多地关注吃得好,吃得愉悦,吃得健康,因此,人们对绿色大米、有机大米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农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英斌告诉记者。
2015年,李英斌注册成立伊通满族自治县大农长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积极整合“人与土地”资源,以农村为基础,做实一产种植,布局二产,硬核三产,立足三产融合,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推进,服务三农。2017年合作社荣获国家级百强先进示范社荣誉。
“大米要想卖得好,口感好、味道香是重要条件。”李英斌说。
生产绿色、有机大米离不开水稻先进种植技术和耕作模式。李英斌带领村民走出一条农机社会化服务的致富路,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土地入股”的运营模式服务三农,全社农机社会化服务收入占到总收入的40%以上。2022年,合作社流转2400亩土地种植水稻,托管作业1800亩,生产绿色优质大米除本地及长春市场外,均卖到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李英斌表示,在技术方面,化肥和农药双减三到五成,喷施锌、钙、镁、硒等微量元素,实现了营养平衡。在模式方面,应用稻蟹综合种养技术,改善粮食品质,锻造伊通大米区域品牌,一亩土地比过去多增收千元以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三丰收。
农业机械现代化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86%年轻人都在城里打工。每到农忙时节,进城务工的劳动力就得返家干活,既浪费时间,又影响打工收入。合作社的土地托管模式不但节省劳动力,还节省开支,得到农民的认可。
李英斌作为合作社负责人,响应国家脱贫攻坚号召,积极承担产业和就业精准扶贫。2018年,他承担中央、省财政专项扶贫项目,组织实施“伊通镇利民村水稻工厂化育苗扶贫项目”和“伊通镇前范村水稻绿色生产基地建设扶贫项目”,精准对接两个村57家72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019年底,两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推广新农机与新技术,李英斌组织合作社机手与科技推广人员先行先试,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起到先锋带头作用。按照国家新时代发展现代农业的任务目标和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新要求,李英斌将继续以服务三农为己任,开拓创新,默默耕耘,为强农兴农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