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3日


她把脱贫种子“种”在这片土地
——记梨树县公安局看守所驻村扶贫民警王敏

《四平日报》(2021年8月13日) 06版

本报记者 高鸿

梨树县公安局看守所驻村扶贫民警、共产党员王敏,毕业于吉林警察学院,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公务员等荣誉受到县政府嘉奖。就在驻村三年扶贫任务结束那一天,王敏在面貌焕然一新的村子里转了好几圈,甚至不敢与已经全部脱贫的村民告别,因为她怕落泪。悄悄走,尽管很无奈,但她相信,脱贫的种子已经“种”在了东河村。

下村调研

她立下摆脱贫穷铮铮誓言

“眼前景象,很超过我的预期。” 2018年5月,当王敏接受组织安排驻村扶贫工作的第一天,王敏最先了解的便是梨树县东河镇东河村贫困户的“底数”。首先联系当地村干部,同他们一户一户地走一家一家地问,一人一人地谈,全面摸清情况,逐户登记建档,掌握第一手材料。初步了解后,王敏心震颤了,这个村别说村容村貌了,就贫困户人数也快“破纪录”了。该村现有485户农户,人口2166人,其中贫困户高达60户,共计126人,贫困户基本上人多地少,老弱病残的人比较多,这成了全县比较突出的贫困村。

站在村头望见村尾,低矮的草房,破旧的窗户,凌乱的庭院,泥泞的马路,帮助贫困村摆脱贫穷已经刻不容缓……

修路饮水

她实现了贫困村多年渴望

“要想富,必须先修路。”能有一条平坦顺畅通往外界的路,一直是东河村民内心的一个奢望。多年来,全村只有一条土路,下雨天泥泞不堪,根本无法通车,村民有个病出去就医都成困难。王敏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放弃双休日、节假日与家人团聚时间,同驻村工作队干部四处筹措资金,找朋友托关系,还动员亲属帮助筹措资金。为了能拿到资金,王敏一天要跑几个地方,回到家里腿都累直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王敏和驻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资金解决了,终于为全村铺上了平整的水泥路,又在村路两旁安上了太阳能路灯。如今那个曾经夜晚无关的乡村,已然一派整洁明亮的新景象,村民皱紧的眉头悄然舒展,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水是生命之源,能喝上一口干净的水,这是东河村老百姓渴望多年的心愿。驻村扶贫的第一天,王敏就发现村民家水缸里的水面上漂浮着一层油污,水缸底乃至整个周围都挂着一层黄黄的水垢,舀一口水喝又苦又涩,几乎家家都如此,王敏有些不敢相信,已经进入21世纪,还有这么多群众喝着劣质的锈水,没有干净的水哪有健康的身体。王敏思来想去,再也坐不住了,立即找到一同驻村的战友连夜商量解决水问题的方法。经过与村干部商讨,确定了水源地,从如何挖沟、架管、引水和入户,每个环节都研究得细致入微。计划好制定,但资金却成了问题。于是,王敏继续跑贷款、拉赞助,四处求人,经过多方努力,筹措到了一笔可观的资金。在半年时间,她与驻村干部又变成了预算员、监理,每天不停地跑村里的事、村民的事,摆在面前的种种难题急需解决,记不得多少天没与家人见面了。终于在2018年年底前,为全村所有农户安装上自来水。当村民开闸拧阀接到第一舀子清凉干净的自来水时,王敏看着洋溢在村民脸上喜悦的笑容,眼睛湿润了。

驻村扶贫

她把“家”搬到村里一住三年

东河村贫困户较多,王敏包保2户贫困户,一户是陈兴权,74岁,脑血栓后遗症,2017年老伴去世,自己一人生活,没有经济来源,日常生活拮据。冬天来了,王敏给老人送去御寒的衣服和鞋子,定期带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陪老人唠家常,帮助老人收拾屋子。王敏包保的另一户是陈国生,患有智障,与母亲相依为命,陈大娘今年83岁,患有腰间盘突出,走路困难,直不起腰来,不能外出,住房是2017年政府D级房危房改造建的。王敏时常去大娘家探望,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给大娘送去衣服和生活用品,帮助陈大娘领取直补、粮补、分红送其家里。春节来临,又帮助大娘去市场买肉,还主动当起笨鸡蛋推销员,因陈国生家养蛋鸡,但他不识字、不认钱,老人腿又不好,不能去集市上卖,王敏就利用节假日帮助他们“赶大集”,销售笨鸡蛋,卖不了的就自己掏钱购买,就是这样心贴心的扶贫,使两户贫困户有了一笔稳定的经济收入,家过的也像个样了。

扶贫攻坚,就该彻底实现脱贫。王敏的家住梨树镇,在三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中,她心系每一农户的衣食住行,往返东河村一趟得两个多小时,赶上下雨下雪天路况不好,几乎天天驻村,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无暇顾及,尤其当初被派到驻村时,爱人就已经得了白血病,经常化验治疗,爱人住院期间也是扶贫攻坚最艰难的日子里,可她却不能陪伴身边照顾爱人。她70多岁的母亲,独自一人居住在刘家馆镇的农村,几晌地的玉米春播夏除秋收冬储全都靠老人一人,扶贫三年,王敏几乎没回过娘家。

“扶贫干部下基层就要不怕吃苦、不计得失。当好一方扶贫干部,造福一方百姓。”这是王敏的使命,更是她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