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2日

第二编
四平党组织在抗日战争时期
(1931年9月—1945年8月)

《四平日报》(2021年8月12日) 06版

党史

南满游击队不断得到广大抗日群众在物资和兵员上的支援,党的地方组织经常从青年义勇军、赤卫队、自卫队中选拔优秀青年,向游击队输送,使游击队得到及时补充和扩大。同时,伪军士兵接连哗变起义,投入游击队中。党组织还派党团员到义勇军各部中去,帮助教育和改造这些部队,从而以南满游击队为核心团结了一大批抗日武装力量。

四、磐石游击队的重建与艰苦斗争

1934年12月,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书记李东光调任南满临时特委工作,时任拐子炕区委书记的金昌根接任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书记。

1935年3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吉海铁路党团和工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整个磐石陷入白色恐怖之中。为了保存党的力量,恢复党的组织,继续坚持斗争,金昌根同县委成员研究决定了“放弃磐东、磐北,巩固磐南、磐西,立足伊通,开辟西安”的方针。在建立根据地的同时,在1935年4月,以磐西和磐南两区所属的农民自卫队为骨干,重新建立磐石游击队,由12名队员组成,县委委员刘明山任游击队长兼指导员。这支重建的磐石游击队是中共磐石中心县委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活动在辉发江以北的的磐石、伊通等地,坚持抗日斗争。

1935年5月,由于日本侵略者加紧 “讨伐”,磐石游击根据地受到严重破坏,限制了党组织和游击队的活动,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及所属磐石游击队,秘密分批转移到伊通县东南部头道沟的黄川顶子、宋奎西山、李大房子北沟、小杂木沟、小猪圈一带深山密林。中共磐石中心县委书记金昌根,组织部长孙继来,宣传部长陈文彬,青年部长兼团委书记宋明植等县委干部陆续转移到伊通三道沟一带。刘明山也带领游击队转移到这里。三道沟在伊通东南部,地势险要,两侧都是崇山峻岭,树木茂密葱茏,是打游击的天然屏障。它的东北部同双阳县毗邻,东南部和磐石县接壤。三道沟的北边是二道沟,每道沟都有村屯。在三道沟这趟川就有福兴屯、万德屯、福安屯、大桥甸子、东西流沙嘴子、夹槽子、钓鱼台等村屯,打游击有很大的回旋余地。这里不但自然条件好,也有群众基础,伊通区委、团委都设在这里,有党团地下组织,有群众抗日组织反日会。南满游击队和独立师一团在这里打过游击,抗日英雄李红光从朝鲜到东北后就住在流沙嘴子屯,自然条件和群众基础都比较好,给磐石中心县委和游击队的活动创造了条件。

磐石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带领大家挖山洞,盖窝棚、修地窨子,用柴草作伪装,以密林为屏障,在异常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斗争。为了在恶劣气候条件下能有安身之处,游击队和县委挖了很多地堡,都选在深山密林处,距水源较近,从里往外看视野开阔,从外面看却难以发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地堡上面用柴草盖上,又保暖,又顺水。大的地堡能容纳十几个人,小的容纳几个人,洞口设在隐蔽处,刚好进去一个人。在洞的一侧有小土炕,上面铺些乱草,炕的一头连着小土灶,既可做饭,又可烧炕取暖,即使在冬天照样可以宿营,寄养伤员。由于敌人残酷扫荡,使伤员得不到足够的药物治疗,药物奇缺,最好的药就算阿司匹林了。伤员们靠着顽强的毅力同伤痛、病魔搏斗。有的伤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在伤痛的煎熬中死去。粮食接济不上,没有盐,就用清水煮野菜充饥。条件异常艰苦,但游击队员们意志坚定,抱定抗日到底的信念,满怀胜利信心,绝不退缩,绝不投降。护理伤病员的同志满怀热情,白天黑夜地守护在重伤员身边。没有药物,发烧时就用凉毛巾敷在伤病员的前额上。给伤病员端屎端尿,如同亲人一般。许多伤病员就是在这种亲切热心地照料下,靠着坚强的意志奇迹般地得到了康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