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
(上接一版)
“共甘苦、共生死”:
民族气节昂然“不死”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照片上的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旗帜上醒目地写着两个字:“不死!”
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谱写中华民族慷慨悲壮的精神壮歌。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同年8月,时任八路军副参谋长的左权随朱德、彭德怀率部东渡黄河,挺进华北,开辟抗日根据地。
“母亲:日寇不仅要亡我之国,并要灭我之种,亡国灭种惨祸,已临到每一个中国人民的头上……我们也决心与华北人民共甘苦、共生死,不管敌人怎样进攻,我们准备不回到黄河南岸来。”左权给母亲写信言志。
百团大战、黄崖洞保卫战、敌后游击战……在1942年日寇大“扫荡”的突围转移战斗中,左权不幸牺牲。7年后,其母亲才知道儿子已为国捐躯。
1937年,四川安县。青年王建堂参军杀敌,他的父亲王者诚为出征的儿子送上一面白布大旗,旗的正中写着一个斗大的“死”字,左边用小字写道:“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
淞沪会战、武汉会战、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侵略者每进犯一步都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晋察冀、冀鲁豫、湘鄂赣、鄂豫皖……一个个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建立,让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中国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原副部长罗援说,不论过去还是现在,不论民族救亡还是民族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敢于胜利、勇于牺牲的人民军队,团结起来、组织起来的中国人民,是我们战胜一切敌人、克服一切困难的信心所在、力量所在。
“忠贞不贰的意志”:
英雄气概写就史诗
“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带着这份决绝,东北抗日联军第1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率部与日伪军战斗在白山黑水间,于1940年2月壮烈牺牲,时年35岁。他牺牲后,日军解剖了他的尸体,发现胃里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
1941年8月,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发起空前规模的大“扫荡”,当年9月围攻易县狼牙山,担任掩护任务的5位八路军战士顽强阻击敌人,他们打光最后一粒子弹,扔出最后一颗手榴弹,用石块砸向敌人……最后关头,勇士们宁死不屈,将枪支全部损毁,纵身跳下悬崖……
安徽芜湖市赭山上,安葬着中国远征军名将戴安澜将军的遗骨。1942年3月,戴安澜率部赴缅甸参加远征军抗战。他在给夫人的信中写道:“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惨烈的同古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与敌鏖战,以牺牲800人的代价,打退了日军20多次冲锋,歼灭敌军4000多人,俘敌400多人,打出了国威。战斗结束后,戴安澜在撤退过程中遭敌袭击,身负重伤,壮烈殉国,时年38岁。
“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毛泽东为戴安澜题赠挽词,表达对这位抗日名将、民族英雄的深切哀悼。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四万万中华儿女以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书写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比壮烈的东方史诗。
“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信念赢得“最后胜利”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1938年5月,陕北延安的窑洞里,毛泽东拨开“亡国论”“速胜论”的迷雾,预见抗战胜利的光明未来。
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在中国大地激发出光复旧物、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伟力——
在延安,中国共产党不仅建立起抗日根据地,还进行了以新民主主义为内容的社会改革,成为当时爱国青年心中的圣地,集合了一群群优秀的中华儿女;
在云南昆明,建立于抗战烽火中的西南联大,在铁皮做顶、黄土做墙的教室里,在一次次凄厉的防空警报和日寇的轰炸中,培养出灿若群星的大师、科学家;
1945年9月9日,江苏南京,当年日军大屠杀劫后余生的市民,以胜利的狂喜亲眼见证日本侵略者签下投降书的历史时刻……
“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以前仆后继赴国难,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雄壮史诗。伟大抗战精神,锻造、光耀在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时刻;在抗战烽火中诞生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响彻一代代中华儿女心中。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坚定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独立、自由、解放的意志,开启了古老中国凤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