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11日


外交工作打开新局面

《四平日报》(2021年8月11日) 03版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70年代初,国际形势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20多年的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国际格局初露端倪。这也为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变提供了机遇。经过多方努力,到70年代初,我国外交工作打开新的局面,迎来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二次建交高潮。

局势转变的第一环,是中国同美国关系的缓和。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表示有意改善中美关系。1971年4月,毛泽东同意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这种“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出人意料地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变化。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华。这一消息震惊了世界。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经过会谈,于2月28日在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两国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中美关系的正常化,直接推动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中美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早在20世纪50年代,日本首相鸠山一郎就提出了同“共产圈”进行外交的构想,最终实现了日苏邦交正常化,然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推进却受到了当时多方势力的阻挠,这不仅包括来自上一任首相吉田茂一派的阻挠,还包括了来自由鸠山一郎组建的自民党内部、日本其他党派以及美国的插手干预。即便是后来的“五五年体制”,依旧没有使中日邦交正常化有任何实质性的推进。直至鸠山一郎第三次内阁解散,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构想仍然停留在中日民间贸易的推进工作中。这期间,我国与日本的民间交流频繁,双方的贸易、文化等交流开始逐渐增多。然而,随后组建的以岸信介为首相的内阁却一手摧毁了由鸠山一郎开创的中日对话的新局面,实行了一系列的抵华政策,再次让中日关系雪上加霜。但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实现也出现了转机。1972年9月25日,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来华访问。中日双方于9月29日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中日关系开始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的多数通过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立即把台湾国民党当局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五星红旗第一次在联合国升起。这是中国外交战线的一个重大胜利。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在联合国组织内为实现联合国宪章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友好合作、促进人类进步事业做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到了1976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已经有110多个,这包括了当时世界上的绝大多数国家。我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中国外交活动的舞台,也为改革开放和更加积极地参与国际事务创造了有利前提,打下了基础。

(市委党史研究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