鲐背老兵重忆战斗岁月 ——记抗美援朝老兵董殿臣 |
本报记者 杨舒然
在我市铁西区华生龙庭小区居住着一位名叫董殿臣的老兵,董殿臣生于1927年,今年已经94岁高龄,老伴说他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身体还算比较硬朗。董殿臣于1946年2月入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海南岛解放战以及抗美援朝战争,曾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提起往日的战斗岁月,老人的目光逐渐变得清澈而刚毅,再一次回忆起那段烽火岁月,每一步都书写了中国共产党的宝贵记忆。
“我18岁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到了东海军分区独立团,作为一个新兵在老兵的带领下匆匆参加完几天训练后就被下放到了基层连队,当时生活条件很艰苦,我们连队按照上级指示不断奔袭不断战斗。1947年11月,我们连队接到了上级攻打威海的命令,连队下午一出发就开始了急行军,当时由于军情紧急,部队接到命令后一刻也不敢停歇,我们从下午三点一直到第二天早晨八点,部队足足走了200多里的道,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我和战友们累得就地躺在在水沟边上,还哪管全身沾满了泥浆,累得迷迷糊糊就睡着了。当晚八点,部队进入了战场,经过一番殊死拼杀,我们一举打掉了敌军二个营的兵力部署,硬生生把敌人赶出了威海。”董殿臣回忆着说。
“1948年,我所在的部队被改编充实到32军15师284团,那一年我军又奉命进攻青岛,在与敌人激战时部队好不容易占领了承阳火车站,当我们的部队追到小陇山时遭到了敌军的突然进攻,激战中一颗弹片击中了我的腿部,顿时鲜血直流,由于失血过多我很快晕厥了过去,有幸被战友及时发现背下了战场,送到了部队医疗队,经过短暂的治疗后我又很快回到了原部队继续参加战斗。”董殿臣感叹道:“当时在战争年代我们的部队缺医少药,医疗条件非常简陋,至今我身体上还有因战斗负伤留下的弹片”。
渡江战役后,江南的大部分地区获得了解放,1949年新中国成立,正当解放军准备攻打台湾时,1950年6月朝鲜战争突然爆发,新中国解放台湾的军事行动计划不得不停下来。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董殿臣所在的原部队被改编成空军,他所在的炮兵连也同时被改编到东北军区所属的四平坦克三师。1952年10月至1955年2月董殿臣随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当时条件非常艰苦,由于战争紧迫,我和我的战友来不及换装,还都穿着单薄的衣服,脚下穿着单鞋就开进了朝鲜战场,真是一口炒面一口雪!”谈起那段往事,董殿臣的眼里泛着泪光。
1953年7月,志愿军的反击战正式打响,历时5个月志愿军先后出动了5个师参战,当时美国联军也被打的有点招架不住,后来我志愿军发起的全线反击战专打李承晚军队。董殿臣说:“我当时在志愿军炮团三打桥岩山,桥岩山工事在山洞中地下,我们两次攻打不成功,重新调整部署后第三次攻打才一举成功突破。桥岩山由于易守难攻,战士们就把手电筒捆绑在机枪上进入敌阵地进行强攻,敌军以为志愿军用的什么新型武器,吓得敌军慌忙逃窜,几乎失去了反击能力。桥岩山是个至高点,占领这个点就能有力控制20多里外的远程目标,这一次打垮了李承晚一个师的兵力。随后我又被调到中线配合68军打金城和奇袭白虎团,我部志愿军首先歼灭敌人炮兵群和白虎团团部,后直插北亭岭、下榛岘、梨实洞和上枫洞地域,坚守阵地阻击增援的敌人,以利于大部队发起总攻。“白虎团”团部和炮兵群被我们消灭了,就连美军宣扬的“打遍天下无敌手”的王牌军也被我们打垮了,大涨了中国志愿军的气势。金城战役使李承晚军队遭到重创,打掉了“首都师”,活捉了李部少将师长,逼迫他签订了停战协议。
“经过那么多场战争牺牲了无数战友,我还能幸存下来,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我终生难忘那些牺牲了的战友们,今年又是建党百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前赴后继牺牲的老兵,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董殿臣深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