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6日


饱含母爱的立秋规矩
■滕秀娥

《四平日报》(2021年8月6日) 07版

谈到“规矩”二字,我就会想起我的母亲。母亲虽说没有读过书,但懂得的规矩着实多。从大大小小的传统佳节到一年二十四节气,每一年她都严格地要求我们按老“规矩”去做。这不,今天一大早,便接到母亲的电话:“立秋了,你要记得……”,要不是母亲的提醒,我还真没想起立秋来了,关于儿时五花八门的立秋习俗顿时在脑子里活泛开来。

记得小时候,立秋这一天,一大早起来,母亲便千叮嘱万叮嘱:“小孩子家今天不许外出走动,乖乖呆在家,听到没有。”看着母亲慎重而神秘的样子,虽不知道为什么不能外出,但也只好诚惶诚恐地老老实实呆在家里。偶尔听到伙伴的呼唤,或者卖冰棍的叫卖,虽心神驰往却也不敢轻易迈出大门。有一次,调皮的二哥等母亲出去后,跳起来说:“什么规矩,我偏不信这个邪,我就要出去。”于是不顾我们的劝说,吹着口哨溜出了家门。等母亲回来,看到二哥出去了,吓得脸色苍白,赶忙大声叫喊着二哥的名字去找。回来后的二哥,除了脸被晒得通红,脖子上长了一大片痱子,也没见有啥异样。于是,我心中也对这个“守秋”的规矩产生了怀疑,蠢蠢欲动起来。然而我的出逃计划被心思细密的母亲发现了,刚迈出大门就被一把拉了回来,我不服气地问:“二哥不也出去过吗?”母亲说:“你看到没有?你二哥一张脸被晒得跟猴子屁股似的。我和你说,秋老虎是个厉害的角色,你看不见它,它看得见你,你一走出去,指不定什么时候正好被它瞧见,就会上你的脸,你脸上一块白一块黑的就成了花脸丑八怪。”我因此被吓得又躲回了房间。

如今想起来,不得不佩服我那大字不识一个的母亲,想象力真是丰富无比,编起故事来也很有一套。其实“守秋”就是“收秋”的谐音,立秋前后,中稻开始开花结实,大豆开始结荚,红薯迅速膨大,花生日渐饱满……各种农作物生长旺盛,陆续进入收割期,人们在立秋这一天不出去走动,就是希望不去打扰农作物的生长,不去践踏和破坏农作物,期望获得丰收。

而母亲嘴里的秋老虎确实是存在的,历来虽有“立秋之日凉风至”的说法,更有农谚说:“晌午立了秋,晚上凉飕飕”,但实际上,伏天还没有过完,暑热依然还会持续二十天左右,人们通常将这段异常干燥又炎热的时段称为“秋老虎”。

秋老虎来临,天气燥热,太阳毒辣,小孩子的皮肤嫩,跑出去爆晒,容易被晒伤,甚至晒出斑来,而长了斑的脸,就是一块白一块黑的。

立秋这一天虽不能随意外出走动,呆在家里却可以享受到平时享受不到的待遇。每年立秋吃过早饭,母亲都会背上篓子,去地里摘回一篓西瓜和香瓜,浸入装满井水的水桶里,凉了,便把西瓜切开,把香瓜削皮,放在簸箕里,这一天最大的快乐,便是可以放开肚皮地吃瓜。每每这时,母亲便一改先前的吝啬,不停劝我们:“多吃点,西瓜香瓜都是克秋老虎的。”母亲的这一说法,倒是和清代张焘在《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立秋之时食瓜,可消暑,可免腹泻”之说不谋而合。

除了吃瓜,母亲在立秋当天,还会搬来一杆大秤,秤钩下挂个大大的箩筐,和伯娘一起,抬着秤杆,挨个叫我们坐进箩筐里称体重。按照母亲的标准,似乎兄弟姐妹几个,没谁的体重达标过,因为秤完后,母亲就会端上一锅五花肉,使劲往我们碗里夹。母亲说:“过了一个苦夏,汗出多了身体容易虚,需要秋补。”而母亲是极少和我们一起进行“秋补”的,她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等我们吃完,她才把饭舀进只剩点残汁的菜里。她说人老了,出汗不多,比不得我们小孩子消耗大。

今天,当再一次忆起母亲的这些五花八门的立秋规矩时,我恍然明白:这些看似稀奇古怪,毫无科学依据的立秋规矩,都浸润着母亲对我们深切的关爱。于是,我买了瓜果和鱼肉,踏上了回家的路,母亲,立秋了,让我陪着你一起再一次践行那些爱的规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