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8日

长期以来,铁东区坚持推动设施建设、强化整治措施、畅通监督渠道,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辖区内4个乡镇生活垃圾清理彻底,村容村貌大幅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的绿色动力。
人居环境焕新颜 和美乡村入画来
——铁东区扎实推进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记事

《四平日报》(2025年8月28日) 05版

本报通讯员 东宣

硬件先行 垃圾收运体系实现全域覆盖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一直是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和痛点。铁东区以“设施建设”为突破口,精准投入、合理布局,目前已建成农村生活垃圾中转站17座,垃圾池492个,配备垃圾桶15872个、压缩车20台及其他各类收运车辆425辆,形成了覆盖54个行政村、336个自然屯的高效收运网络。垃圾中转站的运行,减少露天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压缩车的使用降低运输成本,提升清运能力。这一系统大幅提升了转运效率与处理质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农村垃圾“无处去、无人清”的困境。

标本兼治 重点区域整治与人居环境提升并重

在完善基础设施的同时,铁东区坚持“标本兼治”原则,今年8月以来进一步强化与各乡镇的协同联动,明确各乡镇的工作目标和整改措施,形成“区——镇——村”三级联动的高效整治机制。针对城乡接合部、村头巷尾、河道边坡等重点区域,组织专人开展定点看守与定时巡查,对非法倾倒行为做到“发现一处、清理一处”,依法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效遏制偷倒、乱倒现象。此外,各乡镇均设立环境卫生公开举报电话,建立规范的受理、转办、督办流程,积极鼓励群众参与环境监督,真正实现“共治共享”,筑牢农村垃圾治理的“人民防线”。

村容蜕变 乡村“颜值”与生态品质双提升

随着治理工作的深入推进,铁东区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行走在各乡镇主干道和村内小路,道路整洁、绿树成荫,以往的垃圾堆积现象已不复存在。很多村民表示,村子变得干净漂亮了,住着也更舒心了。垃圾治理非一朝一夕之事,贵在坚持、难在长效。铁东区将继续巩固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推动常态化巡查,确保垃圾处理体系高效稳定运行。与此同时,进一步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引导,推动农村生活垃圾从“治标”走向“治本”,真正实现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通过系统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不仅显著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更探索出一条符合区域实际的乡村环境治理路径。从补齐设施短板,到治理机制创新,再到群众广泛参与,每一步都扎实得力。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铁东区在这一过程中的努力与成效,正推动乡村一步步褪去“脏乱差”的旧标签,展现出“整洁美”的新容颜。绿色,正成为铁东乡村振兴中最鲜明、最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