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


让露营成为人与自然的美好约定
梁琦

《四平日报》(2025年8月27日) 01版

晚风拂过草地,帐篷的剪影与星空相映成趣,露营是人与自然最温柔的对话。随着“露营热”持续升温,不少营地留下的却是满地狼藉。被丢弃的食品包装袋、烧烤后未熄灭的炭火、随意碾压的植被……这些不文明行为,不仅让自然美景蒙尘,更让亲近自然的初心变了味。

露营是“向野而生”,而非“向野而弃”。自然的馈赠从不是免费的索取,一片干净的草地、一汪清澈的溪流,需要每个露营者用心呵护。“一次露营留下的垃圾,可能需要自然用数年去消化”,这话并非夸张。塑料垃圾在土壤中降解需数十年,随意丢弃的炭火可能引发山火,碾压植被会破坏生态平衡——这些看似微小的行为疏漏,累积起来便是对自然的沉重伤害。

更值得反思的是,露营的意义本在于让人们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学会敬畏与珍惜。带着孩子去露营,是想让他们认识花草虫鱼,而非目睹随手丢垃圾的“示范”;约上朋友去野外,是想在星空下畅谈,而非让欢笑被满地污秽淹没。当我们抱怨好风景越来越少时,是否想过,自己或许就是破坏风景的推手之一?

改变这种局面,需要“自律”与“他律”双管齐下。作为露营者,“无痕露营”的理念应内化于心:自带垃圾袋、带走所有垃圾,不随意攀折花木,不污染水源,让营地“来时有踪,去时无痕”。相关部门也需加强管理,在热门露营地增设垃圾桶、设置警示牌,对不文明行为及时劝导甚至处罚。唯有如此,才能让露营真正成为“治愈之旅”,而非“生态之伤”。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露营时的举手投足,也是自然风景的一部分。别让一时的便利,毁掉更多人向往的诗和远方。让我们带着对自然的敬畏出发,带着干净的行囊返程,让每一次露营,都成为人与自然的美好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