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6日


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红色传人
本报记者 邢天笑 刘乘铭

《四平日报》(2025年8月26日) 01版

在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伊通进步青年开始接受革命进步思想,追求自由与民主,成立“青年读书会”,开展了闻名东三省的伊通学潮。在抗战早期,伊通南部山区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成立了最早的中共伊通三道沟支部委员会,抗日烽火熊熊燃烧。李红光率先举起抗日义旗,抗日斗争在民众中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在跟着杨靖宇、李红光打击日寇及走狗的斗争中,伊通涌现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故事和令人景仰的平民英雄。

1935年3月,吉海铁路党团组织遭叛徒出卖后,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书记金昌根带领下实施战略转移。磐石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带领大家挖山洞、盖窝棚、修地窨子,用柴草作伪装,以密林为屏障,在异常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斗争。重建后的磐石游击队多次与主力部队联合同日伪军展开激战。1935年12月8日,营城子伪警察署长陈久香率伪警察署及其所属自卫团,还有大兴川伪军五六十人围剿头道沟。县委机关在李大房子北沟遭突袭,金昌根为掩护同志转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尽,位于伊通县营城子镇小桥子村李大房子屯东沟原址的金昌根四烈士墓迎来第一批瞻仰者。如今,山林深处,多处抗联遗址保存完好,仍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耳边依稀响起震耳的杀声,眼前浮现战士们浴血奋战的壮烈场景。

这里融合了自然生态与红色基因,游客沿着蜿蜒山道,在山林中穿行,探访烈士墓、地堡等遗迹,于苍翠青山与潺潺绿水间,触摸历史的厚重余温。这些红色旧址,不仅是英勇奋斗的历史见证和精神传承,更是宝贵的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根’和‘魂’,作为新时代党员,我们既要做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更要做初心使命的践行者。”小桥子村党支部书记王玉范说,为了让红色基因传承下去,每逢“七一”“清明”等节日,村里都会上党课,带领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组织村民开展悼念活动。平日里,村民也会自发组织纪念活动,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了解先辈们的光荣事迹。

为了传承好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伊通充分发挥红色阵地的教育功能,充分整合、挖掘、利用伊通红色资源,形成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区为中心,东西贯通、南北互联、覆盖全域的红色宣教网。以三道沟红色历史背景为依托,建立营城子镇金昌根四烈士殉难地、李红光旧居遗址纪念碑、河源镇重走抗联路党史党性红色路线等红色点位。“只有了解、学习红色历史,才能传承好红色文化。为了让越来越多的孩子知道这些过往,从2021年开始,红色文化开始走进校园,厚植学生爱国情怀,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 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夏振洲表示,在“七一”“国庆”等重要节日,还组织全县党员干部开展 “传承红色基因、汲取革命力量”“红色歌曲传唱” 等主题活动,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覆盖面,让红色文化成为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

回望抗联烽火,今朝绿满山川。红色基因赋能伊通发展,带来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变革,为全县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和精神活力。在思想引领上,通过红色文化的持续浸润,全县上下形成了以党的创新理论为指导,坚定理想信念、凝聚发展共识的良好局面,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在发展实践上,红色精神激励着伊通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产业发展、城乡建设、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高新技术产业占比不断提升,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如今的伊通,正以红色基因为引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努力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