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置地变身“增收田” “微经济”点亮乡村振兴路 |
本报讯(记者 魏静)近日,双辽市新立乡的乡间地头正上演着生动的 “蝶变”——刘家村路边的闲置地块褪去杂草丛生的旧貌,如今豆棵成垄、豆荚饱满;新胜村的农家院落里,葱绿茁壮的大葱舒展枝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当地通过发展“路边经济”“庭院经济”,让方寸闲置地蜕变为“增收田”,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鲜活动力。
走进双辽市新立乡刘家村,道路两旁的黄豆田整齐划一,饱满的豆荚沉甸甸地缀在枝头,随风轻摆间满是丰收的喜悦。今年,双辽市新立乡引导农户在路边规模化种植黄豆50余亩。作为适应性强、市场需求稳定的作物,黄豆不仅让闲置土地“活”了起来,更成了村民口袋里实实在在的“增收豆”。
双辽市新立乡刘家村党支部书记冯文平介绍,村民们纷纷响应号召,积极投身路边经济黄豆种植。村民黄淑珍的话道出了大家的心声:“现在种上黄豆,不用费太多心思打理,到秋就能收不少,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不止路边,农家院落里的增收图景同样鲜活动人。走进双辽市新胜村的一户庭院,青绿的葱叶笔直挺立,葱白敦实饱满。据了解,这样一个小院一年能种两茬大葱,算下来能带来约6000元收入,不起眼的庭院角落,就这样变成了实打实的“增收园”。
“路边经济、庭院经济”投入小、见效快,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美化了乡村环境。下一步,双辽市新立乡将引导更多村民参与进来,在方寸之地种出“金疙瘩”,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微动力”。
发展路边经济作物,堪称农民增收的“短平快”良方。特色作物通过错峰种植,借助公路流量形成天然展示窗,能吸引游客、商贩直接下单,促成看得见的买卖。零散边角地被盘活后,亩产收益较传统作物实现翻番。这种接地气的模式,不仅让土地效益最大化,更激活了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为乡村增收开辟了一条鲜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