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洮铁路镌刻的抗战记忆 本报记者 张宪双 梁赫 |
在东北广袤的黑土地上,纵横交错的铁路不仅是交通的脉络,更镌刻着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不屈记忆。四洮铁路,这条诞生于特殊历史时期的交通干线,虽曾被日本侵略者觊觎操控,却在民族危亡之际,以独特的方式成为抑制侵略、传递抗争力量的隐形战场,留下了深刻的抗战记忆。
“四洮铁路的诞生,自始至终都裹挟着日本侵略者扩张势力的野心,是日本侵占四平的有力罪证。”市博物馆馆长李铁晶介绍,1913年10月5日,中日签订《满蒙五路秘密换文》;1915年12月,北洋政府在日本的压力之下,又以政府为担保、以路权作抵押,被迫签订了500万日元的借款协议。使得这条全长312公里的铁路,从规划之初就沦为日本殖民扩张的工具。
四洮铁路分两期建成,第一期为“四郑段”,即四平至郑家屯。1917年4月,四郑铁路正式开工,1918年9月正式通车,此时已与南满铁路联运,实权由日本人掌控。1919年,北洋政府筹划将铁路延长至洮南,四郑铁路由此更名为四洮铁路,1920年工程局也相应更名。1924年7月1日,四洮铁路全线正式营业,但运输及财政大权始终处于“满铁”监督与操纵之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快了对东北铁路的全面侵占步伐。“‘满铁’总裁内田康哉与四洮铁路局长阚铎签订《四洮铁路借款及经营合同》,四洮铁路的经营权被日本彻底攫取。”李铁晶说。此后,伪满洲国时期(1932-1945年),四洮铁路直接隶属于“满铁”系统,由日本人管辖,成为日本掠夺东北资源、推行殖民统治的重要工具。
尽管身处日本侵略者的严密控制之下,四洮铁路沿线的中国人民并未屈服。随着铁路开通形成的以铁路工人为主体的市井街区,成为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热土。“北站虽紧邻日本满铁附属地,但设有卡子门,院内事务由四洮铁路管理局直接管理,这个半封闭的空间,为抗日爱国活动提供了土壤。”市委党史研究室工作人员于铭扬介绍道。
1929年5月26日,四平最先成立的工人爱国组织——四洮铁路同仁协进会在卡子门内诞生。洮南站的修振江担任总会负责人,郑家屯的曾宪烔参与领导。6月2日,他们向全体从业员发出宣言书,呐喊着“排除日本势力、扩张自主铁路权益”的口号,呼吁大家团结起来,为维护铁路铁路主权和自身权益展开斗争。
“这份抗争迅速波及四洮铁路沿线各站段。同仁协进会将‘改善环境及生活条件,协助四洮铁路当局巩固国有铁路权利’作为根本宗旨写入《组织章程》,他们还组织骨干编印发行《四洮铁路同仁协进会》会刊,传播爱国思想,凝聚斗争力量。”于铭扬说,在日本侵略者的压迫下,铁路工人们以组织为依托,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民族尊严,成为四平抗日斗争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铁轨静默无言,却铭记着工人的热血。在这片见证过屈辱与抗争的土地上,历史的回响始终提醒着我们:勿忘国耻,是为了更好地开创未来;铭记历史,是为了让和平的曙光永远照耀中华大地;抗争与坚守,永远是民族复兴路上最珍贵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