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9日


浴血奋战铸忠魂
——伊通抗联斗争史纪实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9日) 01版

本报记者 李雪 高迪

1934年至1936年间,在东北抗日联军艰苦卓绝的斗争史上,伊通地区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页。这里不仅是连接长春与东满的战略要地,更是磐石游击队与抗联二师开展游击战争的重要战场。在日伪军残酷“讨伐”的白色恐怖中,抗日志士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

战略转移:深山密林筑堡垒

1935年3月,吉海铁路党团组织遭叛徒出卖后,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在书记金昌根带领下实施战略转移。县委机关与12人组成的磐石游击队,秘密进驻伊通东南部头道沟的深山密林。这里峰峦叠嶂、林木葱郁,黄川顶子、宋奎西山等天然屏障成为抗日武装的理想根据地。

磐石中心县委和游击队带领大家挖山洞、盖窝棚、修地窨子,用柴草作伪装,以密林为屏障,在异常的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日游击斗争。重建后的磐石游击队多次与主力部队联合同日伪军展开激战。其中在伊通境内的就有多次,如1935年11月14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二师一部和磐石游击队配合,在伊通县马家岭与伪军交战;1936年7月22日,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师联合磐石游击队在伊通县六道沟附近,同日军仓本部及伪军一个连交战,打死打伤敌人各2人。

奇袭营城子:虎穴夺枪震敌胆

1935年冬,一场精心策划的突袭战打破了伪军的嚣张气焰。伊通营城子是这一带的军事重地,是由伪首都新京(长春)通往辉南、东丰、磐石、西安(辽源)等地的交通要冲。驻守着装备精良的伪军机枪连,配备重机枪和日本指导官,成为插在抗日根据地咽喉的“毒刺”。

11月25日,40名骨干分子组成一支精干的突击队。于午夜12时准时到达伏击区。由预先派出的8名战士严密地封锁了通往县城的公路,以防敌人增援。已化装成日本关东军的10名奇袭队员在两名会日语的战士带领下,大步流星地向敌营走去,毙敌15人,缴获“三年”式重机枪1挺、“马克沁”重机枪1挺,“三八”式步枪16支、“毛瑟”手枪1支,各种子弹8000余发,以及大批军用物资和药品。袭击营城子伪军机枪连的胜利,又一次沉重地打击了伊通及周边的敌伪势力,鼓舞了抗日军民的斗志。

血染青山:忠魂永驻头道沟

胜利换来的是敌人更疯狂的报复。1935年12月8日,营城子伪警察署长陈久香率伪警察署及其所属自卫团,还有大兴川伪军五六十人围剿头道沟。县委机关在李大房子北沟遭突袭,县委书记金昌根为掩护同志转移,身中数弹壮烈牺牲。与他同时殉难的还有伊通区委申官、西安区委赵明信等同志。

金昌根的牺牲,使中共磐石中心县委失去一位坚强有力的领导者和组织者,是磐石抗日斗争的一大损失。当晚敌人撤走后,突围出去的同志和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进山掩埋了他们的尸体。

最后的抗争:游击队的绝地奋战

1936年后,抗联斗争进入更艰苦阶段,从1936年7月至1937年初,伊通党组织和党领导的武装力量、群众团体多次遭到破坏,党员和骨干相继牺牲。日伪军在伊通实行大搜捕后,磐石游击队于1936年末转移到磐石境内。

1937年1月,磐石游击队遭到毁灭性打击,伊通地区又有42名党团员和抗日群众被逮捕,12人遭杀害。至此,中共磐石中心县委所属伊通党团组织、抗日武装均遭到了严重破坏,因而磐石游击队在磐石、伊通的活动就此停止。其中部分人员转移到吉林、延边、黑龙江等抗日根据地。

站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回望,伊通抗联斗争不仅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抗战史,更是一座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这份用鲜血铸就的红色基因,将永远激励我们在新征程上奋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