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激发活力 产业升级促进发展 ——访伊通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大坤 |
本报记者 李雪
“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吹响了攻坚‘十四五’、奋进‘十五五’的号角。伊通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将以全会精神为指引,聚焦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三大主线,交出一份亮眼的改革答卷,让发展活力持续奔涌。”伊通满族自治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黄大坤在接受采访时说。
体制机制改革,打破壁垒释放新动能。以“精简、效能”为原则,推行党政分设改革。将领导职数优化为2正3副,同步设置8个内设机构及机关党委,构建“扁平化”管理架构。通过公开竞聘选拔9名年轻干部担任部门负责人,使干部队伍平均年龄下降3.2岁,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提升至45%,专业化、年轻化团队雏形初显。创新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成立宏信开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实现行政管理与市场运营职能分离。管委会专注战略规划、政策保障与公共服务,公司承接项目代建、招商运营等市场化业务,形成 “两驾马车” 并驾齐驱的“1+1>2”效应。绩效考核改革同步发力。将招商、项目建设等核心指标分解到人,实行“季度考评 + 年度总评”机制,绩效薪酬差异化发放。上半年成功签约14个项目,到位资金2.34亿元,产业园区入驻率超43%,改革效能加速显现。
产业升级攻坚,多元布局构建新体系。围绕“主导产业提质、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三维发力,构建特色产业生态。方便食品制造以中央厨房、鲜食玉米加工等项目为基础,向生命健康领域延伸;汽车零部件制造依托锂电池、车轮生产等项目,精准配套长春万亿级汽车产业圈;综合管理服务从园区运营向供应链管理升级,打造全周期服务体系。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总投资50亿元的1Gwh低温锂电池项目2026年将完成一期建设;冰雪装备制造基地正对接吉林旅游产业,填补区域空白。传统产业“智改数转”成效显著。亚泰水泥等企业引入智能化生产线,2025年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将超60%,2家以上“双停”企业通过“腾笼换鸟”实现资产重组。
营商环境优化,精准服务激活新活力。“区内事、区内办”成为现实。汽车零部件产业园设立项目审批服务中心,整合多部门职能实现“一窗受理”,企业开办压缩至1个工作日,工程审批时限缩短至35个工作日内;“三级包保”体系为项目配备“一对一”专员,全程代办36项审批手续,累计解决土地征拆、管网接入等问题30余个,企业满意度达100%。校企合作注入创新动能。吉林大学4个教学科研实践基地落地开发区,在乡村振兴、黑土地保护等领域形成产学研协同效应,为产业升级提供智力支撑。
伊通经济开发区将持续深化改革,破解产业结构、创新能力、人才储备等瓶颈,在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加速项目落地与产业集聚,为四平全面振兴贡献伊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