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5日


人间至味是烧烤
黄金荣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5日) 07版

夏风是伊通的信使,它裹着玉米地的青气掠过伊通河,绕过“一毛街”、人民大路时,总不忘捎上炭火的焦香与肉串的油润——那是小城写给夏夜的信,字里行间都是“来呀,快来赴一场夏日烧烤之约”的浪漫与诚挚……

暮色刚洇透河对岸的芦苇,长营高速的车灯已像被磁石吸住的铁屑,纷纷往伊通的街巷里钻。不过一小时车程,写字楼的冷气就被炭火的热浪冲散,键盘声变成铁签碰撞的脆响。路灯刚在枝头点亮昏黄,烧烤摊的炭块已红得透亮,油脂一落,“滋啦”一声,整座城的烟火开关便被拧开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烧烤!”不知哪位食客的谑语,倒成了最贴切的注脚。从“一毛街”、人民大路到乌苏大街,烧烤摊如珍珠般串缀,还有其他主街的转角,也都“埋伏着”若干家烧烤。露天的排档最是热闹,铁皮炉子支在街道旁,穿汗衫的师傅手持蒲扇,扇得炭火明明灭灭。肉串架上去的刹那,“滋啦”一声白烟腾起,油珠子在火光里跳着圆舞曲,香气便顺着晚风溜出半条街去。

“要胖一起胖,要旺一起旺”——这写在某家店招上的对联,道破了烧烤摊上的平等哲学。西装革履的帅哥松开领带,与满手油污的建筑工人比邻而坐;染着紫发的少女和银发老人,共啖着一串烤馒头片;刚打完篮球的中学生,偷抿一口爸爸的“杯中物”,辣得直吐舌头;更有年轻夫妻,推着婴儿车来解馋,娃娃含着磨牙棒,眼巴巴望着父母手中的烤板筋流口水。在这里,所有的社会身份都暂时卸下,只剩下最原始的饕客本色。伊通的烧烤,讲究的是“简单却丰盛”。五香毛豆、盐水花生、素拌黄瓜是标配,冰镇西瓜和烤苞米则是夏夜限定。但真正的主角,永远是那些在炭火上翻滚的肉串——尤其是那赫赫有名的“大油边”,猪护心肉裹着晶莹的油膜,烤至外皮焦脆,咬下去的瞬间,滚烫的肉汁在口中爆开,鲜香直冲脑门。烧鸽子更是伊通的招牌,选用本地散养的乳鸽,用枣木炭慢烤,肉质紧实却不柴,入口带着淡淡的果木香,若配上五香毛豆与冰镇西瓜,竟有“脆嫩凉热”四味交响的妙处。常见三五好友围坐,食客一手举着鸽子腿,一手握着冰啤,吃得满嘴油光,却仍不忘夸一句:“这味儿,绝了!”

老同学聚在巷口,酒杯碰得叮当作响。有人骂老板抠门,有人愁孩子补课,有人聊市井八卦,转头被烤油边的爆浆烫了舌头,斯哈声中又笑得前仰后合。“你看这汁儿!”戴眼镜的举着签子,油星子溅在衬衫上,倒像是别了枚勋章。在这夏夜里,有什么比见想见的人、说想说的话、吃想吃的尤物更开心呢?又有什么能比围炉而坐、闲适惬意、大快朵颐更让人志得意满呢?

月亮爬高时,烟火气漫成了雾。卖西瓜的三轮车亮着灯,红瓤在黄晕里淌蜜,穿睡衣的大妈拎着保鲜盒来打包,说老伴儿就等这口烤腰子。交警来巡逻,被塞两串烤筋,摆摆手:“下班来吃,先挪挪摊子。”这般热络,比空调房里的客套亲厚多了。收摊时,老板娘刷着烤网,炭火暗成温柔的红。“明儿来啊!”她朝最后一个客人喊,声音裹在风里,像块糖,瞧瞧,这又约上啦! 站在高处往下望,整座城五彩斑斓,熠熠生辉。烧烤摊的光连成河,炭火明明灭灭,笑声顺着风飘,混着玉米地的甜。这夜没有“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花哨,却有“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实在——风里有肉香,也有踏实过日子的暖。这太平盛世,原是藏在油边的爆浆里,裹在西瓜的甜汁中,融在碰杯的脆响间。

“太平有象人人醉,造物无私处处春。”杨万里的诗句,恰可形容这伊通夏夜。所谓岁月静好,不过就是在这星火点点的长夜里,能与所亲、所近、所爱之人,共享一串人间烟火。

其实,伊通的烧烤夜,吃的不仅是味道,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这里,人们卸下白天的疲惫,回归最本真的快乐。或许,这就是市井烟火最动人的地方——它不讲究精致,却足够鲜活;不追求高雅,却充满温度。

这样的夏夜,这样的人间,难道不想赴一场“人间至味是烧烤”之约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