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土地上的“掘金术” ——双辽市新立乡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记事 |
本报通讯员 刘津玮
炎热的秋季,双辽市新立乡的沙土地里藏着别样的“丰收密码”。在边家店村1公顷的香瓜田与双龙村10公顷的花生地里,沙沙的土壤间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曾经被视为“贫瘠地”的沙壤土,正凭借农户的智慧与土地的特性,成为孕育新希望的“聚宝盆”。
沙壤地里的“甜蜜探索”
走进边家店村,连片的香瓜田在阳光下泛着绿意,藤蔓间藏着拳头大的金黄果实,随手摘下一颗,瓜香扑鼻而来。“沙土地种玉米容易倒伏,但种香瓜却是‘老天爷赏饭吃’。”种植户蹲在垄间,熟练地分拣着刚摘下的香瓜。沙质土透气不积水,昼夜温差大,香瓜糖分足、口感脆,比黏土种的早成熟10天。
这片“甜蜜事业”的起步,离不开新立乡农业站连续三年的地膜扶持。沙土地保水能力弱,地膜覆盖让香瓜坐果率提高15%,单产比较稳定,经济效益可观。农户自发采用草木灰施肥、人工除草等土办法,种出的香瓜因“原生态”而俏销县城,不少商贩开着货车直接到田头等候收购。
翻过一道沙梁,双龙村的10公顷“大白沙”花生地随风起伏,墨绿的叶片下,饱满的花生果已裹着红泥初露真容。“以前不知道怎么种能高产,多亏乡里请来双辽市花生研究所的专家到地里手把手教。”村民捏开一颗青果,雪白的果仁透着光泽,“专家说沙土地透气,最适合‘大白沙’品种,只要注意播种密度和苗期除草,单产就能稳定在5000公斤左右。”
双龙村村委会在其中扮演了“桥梁角色”。邀请双辽市花生研究所专家多次到田间授课,指导农户掌握关键技术。牵头对接周边油脂加工厂和农贸市场,形成“农户种植+村委会牵线+收购商上门”的直供模式,省去中间环节,让农户卖个好价钱。凭借沙土地的天然优势与专家的“精准点拨”,种植户门前晾晒的花生堆成小山,成为沙土地上最朴实的丰收图景。
从“地尽其用”到“人尽其智”
沙壤田里的“原生优势”
收获时节,边家店村的瓜农忙着将香瓜装车,双龙村的花生地旁响起脱粒机的轰鸣,沙土地上的汗水与收获交织,谱成一曲乡村振兴的淳朴乐章。边家店村的香瓜与双龙村的“大白沙”花生,共同印证着一个道理:土地的价值不在于先天优劣,而在于能否找到“人地相宜”的发展路径。新立乡域内的沙化土地曾被视为“低效田”,但现在通过选择合适的作物品种,实现了“劣势变优势”,全乡沙土地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香瓜、花生等特色种植带动30余户农户,年均增收2000余元。
新立乡将聚焦农户需求,在品种优化、市场对接等方面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让边家店村香瓜的“技术扶持”与双龙村花生的“原生优势”形成互补,推动沙土地特色产业从“分散种植”向“品质提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