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学细悟谋新篇 实干笃行促发展 ——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扎实推进区域经济建设工作记事 |
本报通讯员 孙畅
年初以来,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将“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勇于创新、苦干实干”作为引领发展的行动纲领,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以学促干,推动工作落实,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等方面奠定了坚实基础。
伊通镇通过创新举措壮大集体经济,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今年全镇册外地应上平台面积765.06公顷(不包含500平方米新增地红斑面积),截至5月31日,已上平台交易23个村成交676宗、652.09公顷,金额393.4457万元。全镇线下应发包面积721.53公顷,完成553.32公顷,承包费114.1704万元。
大力开展促进村民增收工作。伊通镇开展农民收入摸底3个村,监测农户110户,共计361人。上半年伊通镇110户监测户人均纯收入11758.74元。完善千村产业促增收工作台账,不断扩大农民的增收空间,积极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聚焦粮食安全 筑牢农业根基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主产区的政治责任。伊通镇坚决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全面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村级田长上半年共计巡查230次,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今年,全镇粮食作物生产目标为13961.04公顷,已将任务分解到各村,明确播种面积,积极宣传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上半年共计投入39台免耕机共计完成3487.47公顷。春季深松任务面积333.33公顷,27个合作社及家庭农场和个人共投入深松机31台,共计农机深松面积340公顷。通过这些举措,有效提高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的生产效率和质量。
打造伊通水稻特色品牌,发展蟹田稻,带动稻渔种养、加工物流及销售等二三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推动特色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建国村的永春米业从水稻收购到加工、仓储、销售,每个环节都建立严格的质量管控机制,每批产品必须经过多轮检测,不合格的不流入市场,大米远销辽宁、北京、云南、贵州等地,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与喜爱。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和美乡村
伊通镇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截至目前,全镇共清理2100吨生活垃圾、淤泥15吨、水塘7口、沟渠 20.3公里、道路95公里,清理畜禽粪污60吨,移除柴草垛7个,上半年发现的104处人居环境问题全部整改完毕。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加大对森林资源、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上半年各级河长共计巡河470次,各级林长共计巡林347次。开展秸秆管理工作,处理蓝天卫士火点521件,处理态势感知火点1126件。镇村分别成立巡逻队,在重点时段、重点区域进行不间断巡查,确保及时发现和制止焚烧行为。开展沟渠清淤整治工作,累计清淤、疏浚74.68公里,维修、加固11.51公里。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伊通镇2025年实施包括小营城子村新建水泥路建设项目、建国村污水管网建设项目等8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计投资971万元,修建水泥路17167米、U型边沟72米、浆砌石边沟542米、路灯156盏、牛舍1栋。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农村的交通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
伊通镇将不断把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强大动力。聚焦重点任务,以钉钉子精神狠抓工作落实,用实打实的举措破解发展瓶颈、回应群众期盼,为推动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伊通镇力量。
壮大集体经济 激发乡村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