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3日


校地合作为黑土地添“智力”
本报记者 崔圣驰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3日) 02版

今年暑期,7名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学生来到梨树县开展社会实践、科学研究和农技推广活动,他们不仅到育种基地了解新品种的选育过程,还走进黑土地研究院、农民合作社,与农技推广人员、种粮大户深入交流。这片孕育了无数丰收的黑土地,如今正成为高校科研力量与地方农业实践深度交融的沃土。

眼下正值东北地区的玉米授粉期,在梨树县一家种子公司的育种基地,学生们正在为选育中的新品种玉米进行授粉。“人工作业能够确保每一株玉米的种子纯度。”华中农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张子宸说。

这是张子宸第一次来到农业生产一线与专家、农民交流学习。“来到田间地头才知道,农民需要的好品种不仅要高产,还要兼顾品质优、易机收,所以农民的需求才是育种的‘指南针’。”张子宸深有感触地说。

近年来,一批涉农科研院校与梨树县在黑土地保护、高产技术应用、育种攻关等领域开展合作,助力黑土地稳产增产。梨树县的富民种业有限公司与华中农业大学进行校企合作,共同开展玉米新品种的选育攻关,一批适合东北地区的玉米新品种逐步走出试验田,推向市场。如今,企业的育种基地也成为了华中农业大学学生的社会实践基地。

作为世界“黄金玉米带”的核心区域,梨树县的沃土与气候赋予了这里成为粮食主产区的天然优势。近年来,当地以黑土地保护和粮食稳产增产为目标,持续深化与涉农科研院校的合作,让实验室里的智慧与田间地头的需求精准对接,一批科研院校陆续与当地农业部门、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合作建立科研基地。

在梨树县四棵树乡三棵树村的“科技小院”里,每年有上百名来自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院校的专家与学生,扎根在此开展技术研究和推广,将实验室“搬”到田间,把课堂设在地头。10多年来,“科技小院”已累计培训农民4万余人次,推动保护性耕作、高产高效等先进农业技术推广面积3万多公顷,让先进技术从实验室走进寻常农家。

从黑土地保护模式创新,到高产技术落地生根,再到育种攻关突破,一系列合作成果正成为粮食稳产增产的“硬核支撑”。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说:“通过与十余家科研院校的深度合作,‘智力’变成了粮食稳产增产的‘实力’。”

如今,在梨树的黑土地上,校地合作的故事仍在续写。当科研智慧融入泥土,当青春力量扎根田野,这片肥沃的土地正以更坚实的步伐,迈向“大粮仓”的新征程,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写下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