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科技赋能黑土地 奏响绿色发展新篇章
——梨树县水稻覆膜插秧技术观摩会启幕侧记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1日) 05版

本报通讯员 芦继鑫

八月的黑土地,稻浪初涌孕育新希望。8月6日,水稻覆膜插秧新型种植模式技术展示与现场观摩会在梨树县孤家子镇拉开帷幕。这场汇聚两省科研力量、联结政企农研的技术盛宴是东北黑土地以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绿色转型的铿锵足音。

跨省协作点燃技术迭代引擎

“南技北用”的创新火花,在松辽平原与浙中盆地间持续闪耀。作为梨树县深化“吉—浙”对口科研协作的标志性成果,本次活动背后,是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与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跨越千里的精准携手。

自2024年起,两地科研人员围绕黑土地水稻种植痛点联合攻关,从全生物降解地膜在寒地土壤的降解周期试验,到覆膜与插秧工序的机械融合研讨,一步步突破技术壁垒。2025年5月,覆膜插秧一体机在梨树3公顷试验田首次成功作业,将覆膜、插秧两道关键工序“一气呵成”,作业效率大幅提升。而这项技术的核心价值,更在于通过全生物降解地膜的物理阻隔,从源头抑制杂草危害,实现化学除草剂零投入,为黑土地绿色种植开辟出“不看天、少用药”的新路径。

多方联动破解技术卡点难题

田埂边的展板前人头攒动,实验室的数据与田间的实景在此碰撞。观摩会以“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纽带,汇聚了来自金华市农科院、中国农科院环发所、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沈阳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杭实科技、中农创发等企业的技术骨干,以及梨树县镇村三级干部、合作社带头人、种粮大户等代表,共同为技术落地“把脉开方”。

交流会上,三方议题直指核心。针对东北寒地特性,解析生物降解地膜与黑土黏土的适配周期,确保“降解不残留、护土不影响耕作”;聚焦一体机在黑土地的作业优化,提出加装浮板、调整耕作深度等多项改良技术;推广“覆膜+机插秧”集成模式,经测算可使人工成本降低30%,让广大稻农切实享受到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

走进孤家子镇水稻产业园,胜丰家庭农场的示范田里,覆膜水稻长势喜人,黑色的降解地膜已进入裂解期,一幅“科技+生态”的现代农业图景跃然眼前。

机插覆膜技术激活农业新质生产力

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这项“南研北推”的技术创新,正为东北农业发展注入三重战略动能。

在增产增效上,覆膜技术可使土壤温度提升2至3℃,保墒能力增强40%,经多地试验验证,水稻单产预计提升10%-15%,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粮食稳产增添“压舱石”;在生态保护层面,全生物降解地膜6个月内可完全降解为无机物,从根本上解决传统地膜“白色污染”难题,配合化学除草剂零投入,为黑土地“减药增效”筑起生态屏障;在产业升级维度,“科研交流+现场实践”的推广模式加速技术落地,目前梨树县已培育3个示范基地,计划2026年进一步扩大推广示范面积,推动东北水稻种植从“传统粗放”向“绿色高效”转型。

这场在黑土地上启幕的观摩会是一次技术展示,更是梨树县践行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以科技为笔,以协作为墨,梨树县正在广袤的黑土地上,奋力书写着保障粮食安全与推动绿色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