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1日


向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要动力
——论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

《四平日报》(2025年8月11日) 01版

本报评论员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市委八届十次全会强调,要纵深实施市委“1288”总体工作思路,加压奋进、跑步冲刺,坚决打好打赢四平经济攻坚战、荣誉保卫战,向着千亿级经济总量目标加速迈进。贯彻落实好全会精神,必须紧紧抓住改革开放这个"关键变量",向改革要活力,向开放要空间,以更深层次改革激发内生动力,以更高水平开放拓展发展格局,为四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要坚持问题导向,瞄准体制机制障碍攻坚突破。当前,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必须保持"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要深化行政职能转变,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为抓手,打造市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要推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破除制约要素自由流动的壁垒,让开发区真正成为产业集聚的高地、创新发展的先锋。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激活农村资源要素,为乡村振兴注入制度活力。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同样不容忽视,要通过零基预算等创新举措,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打通堵点、连接断点、解决难点,让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治理效能。

要坚持双向发力,构建内外联动发展新格局。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的发展空间。要秉持"向南向北双向开放"战略,既要主动对接先进地区,学习借鉴成功经验,深化产业协作,实现优势互补;又要积极融入区域发展战略,在更大范围内配置资源、拓展市场。畅通贸易渠道,推动更多本土优势产品走出去。开放不仅是地理空间的拓展,更是思想观念的解放,要打破内陆思维束缚,以全球视野谋划发展,在开放合作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路,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改革则是释放创新潜能的关键钥匙。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破除制约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让更多创新成果走出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制度环境,完善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充分激发科研人员、企业家和各类人才的创新热情。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都需要创新支撑,要通过改革破除制约产业创新的各种藩篱,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要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推进改革开放。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增强改革担当,既当改革促进派,又当改革实干家,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要鼓励基层创新,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及时总结推广鲜活经验,形成上下联动、全面开花的改革新局面。要坚持改革开放与法治建设同步推进,确保各项改革在法治轨道上稳步前行。

潮涌四平,风劲帆悬。全市上下要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突出先行先试,全面激活高质量发展动力活力。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提升对外开放质效,全力打好新时代吉林的“上甘岭战役”。以“闯”的精神挑重担、以“创”的劲头开新路、以“干”的作风求实效,以突破突围、实干争先的姿态奋力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加快推动四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