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普通话到民族村落 红色基因激活乡音新篇 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到民族聚居村开展实践活动 |
|
本报讯(记者 李雪 通讯员 常秀云)为进一步贯彻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政策,近日,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乌兰浩特市义勒力特镇义勒力特嘎查和乌兰哈达镇三合村及红色场馆,以语言为桥,探索推普新路径,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在指导教师带领下,8名队员聚焦多民族语言特点,创新融合红色文化资源,开展了一系列精准务实的实践活动。
团队首日到民族聚居村,精准对接语言需求。在义勒利特嘎查,队员们创新采用“蒙汉双语对照教学”模式,通过示范高频词汇、纠正地域词发音,并设计“双语成语接龙”“游客问路情景模拟”等互动游戏,使普通话学习生动可感。入户调研同步展开,队员们分组收集村民在农家乐服务、农产品销售等场景中的语言障碍,明确提炼出“旅游接待用语培训”等迫切需求。
转战朝鲜族、蒙古族等多民族聚居的三合村后,团队在向导带领下深入农家,重点记录“民族语转普通话”的发音差异与实际应用难点。调研发现,政策文件阅读、外出务工沟通是村民使用普通话的主要动力,为后续制定差异化推普方案提供了关键依据。
实践第二日,团队转向红色文化阵地,在五一会址和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展开深度研学。队员们紧跟专业讲解,系统梳理历史脉络,并有重点地拍摄记录与“民族解放”“乡村振兴”相关的文献、展品及标志性场景,系统积累了大量普通话传播与地域红色文化融合的鲜活素材。团队特别关注普通话在传承红色基因、促进民族团结中的纽带作用,为推普工程注入深厚文化内涵。
此次实践摒弃泛化宣讲,直指民族地区语言需求核心。团队综合运用情景教学、田野调查、红色研学等多维手段,不仅精准识别了村民在生产经营中的普通话应用瓶颈,更探索出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广普通话的创新路径。所收集的一手数据与典型案例,将为优化民族地区语言服务、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提供切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