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火热实践中勇担当善作为 ——论贯彻落实市委八届十次全会精神 |
本报评论员
在高质量发展的壮阔征程中,农业农村不仅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更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市委八届十次全会提出,要突出农业农村,不断增强高质量发展坚实底气。我们要牢牢扛起农业大市应有担当,深入实施“农业率先”战略,促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争当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两个排头兵”。以“勇担当”的态度和“善作为”的成果,将乡村振兴的蓝图转化为实景。
要在稳产增产中,筑牢粮食安全的“压舱石”。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确保全年粮食实现高位再增产,我们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好粮食生产。深入实施粮食单产大面积提升行动,既需要农技人员扎根田间地头,把测土配方、节水灌溉等技术送到农民手中,也需要精准落实惠农补贴,让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特色示范园区的建设要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通过良种、良法、良田的有机结合,打造高产高效的样板田,让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益,激发种粮积极性。
“梨树模式”要持续深耕,从黑土地保护到耕作技术创新,从核心示范单元到多领域拓展,不断为粮食生产提供技术支撑。要突出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田块整治、设施配套,让“望天田”变成“丰产田”,让粮食生产从“看天吃饭”走向“知天而作”。唯有把田管好、灾防好、粮收好,才能在“高位再增产”的目标中,交出一份经得起检验的答卷。
要在全链升级中,激活特色产业的“新动能”。乡村振兴,产业为先。摆脱“靠粮吃粮”的单一模式,需要在“特”字上做文章,在“链”字上求突破。落实特色产业振兴工程,要超越“种什么、养什么”的初级阶段,向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转型,让“土疙瘩”变成“金宝贝”。肉牛、梅花鹿、棚膜等特色产业,既是资源禀赋的体现,更是市场竞争的优势,要通过标准化养殖、精细化管理,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高地。
四平玉米的全产业链升级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破题思路”。要依托四平北纬四十三度玉米产业发展公司,创新规范化供应链运营推广体系,实现产品标准化、包装统一化、营销规范化、市场规模化的“抱团发展”的模式,让玉米从“原产品”变成“深加工”,从“好产品”变成“好品牌”。要做足“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文章,加快推进项目建设,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精深延伸,提升产业链增值收益,加快走出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困境。
要在协调发展中,绘就城乡融合的“新图景”。要打破“就乡村论乡村”的思维定式,走出一条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融合发展之路。不断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的短板,突出抓好“百村示范”村项目建设,绘就秀美乡村新图景。深化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有序破解农村“空心化”问题,形成“县城带动乡镇、乡镇辐射乡村”的良性循环,让农民“进可安心落户,退可回归田园”。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让农村焕发持久活力,让县域经济发展更具韧性。
坚决实现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标明确。要突出抓好有序衔接,深入开展防止返贫就业攻坚行动,持续拓宽脱贫人口增收渠道。要从产业带动到政策扶持,从社保兜底到权益保障,将每一项工作都落到实处。要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既要稳定粮食种植收入,也要鼓励发展庭院经济、乡村旅游、电商直播等新业态,在共享发展成果中,展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生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