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入民心 文明润乡村 ——伊通满族自治县推进移风易俗工作侧记 |
本报通讯员 伊宣
年初以来,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联合多部门整合资源、创新形式,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创作文艺作品、拓宽宣传渠道等多项举措,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全方位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走深走实,让文明新风尚融入城乡角落、浸润群众心田。
搭建活动平台
凝聚工作合力
县委宣传部与相关单位积极沟通、整合资源,共同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在清明节等关键时间节点,联合县民政局、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共同发布“清明节文明祭扫”“抵制散埋乱葬,倡导移风易俗”倡议书,引导群众文明祭祀,保护生态环境。联合县民政局在婚姻登记窗口、县殡仪馆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单200余份,将移风易俗理念融入日常服务,有效提升公众对移风易俗的认知与重视程度。积极发挥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阵地作用,组织黄岭子镇、二道镇、西苇镇、马鞍山镇、三道乡、永盛街道、永宁街道等所、站,通过入户走访、讲座讲堂、微信群分享等方式开展“移风易俗广宣传 文明和谐迎新春”“移风易俗靠大家 文明新风进万家”“移风易俗 平安清明”“文明殡葬破陋习 移风易俗树新风”“推动移风易俗 树立文明新风”“白事新风尚 文明殡葬行”等活动40余场次,发放移风易俗宣传单500余份、宣传挂历1500余份,进一步弘扬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新理念。
创作文艺作品
激发群众热情
县委宣传部积极推动各相关部门(单位)结合职能特点,发挥自身优势,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联合县文联诗词学会创作倡导文明殡葬诗词8首、文明升学诗词9首,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韵律,传递移风易俗的正能量,让群众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新观念。联合县文化艺术团创作“满乡新风·易俗新韵”系列作品,包括二人转小帽新编《正反对花》《看秧歌》《放风筝》《小拜年》4首、《婚礼之前》小品1篇,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生动鲜活的情节,引发群众共鸣,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移风易俗活动的热情。在高考之后,邀请伊通满族高级中学校高三年级班主任录制“文明升学 共赴未来”宣传视频,引导学生和家长不操办“升学宴”,不请客送礼、不互相攀比,以节俭文明的方式庆祝升学,传承良好家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教师严格遵守师德规范,不接受学生家长的礼品礼金,拒绝参加任何形式的“谢师宴”,让尊师重教回归质朴初心。
创新宣传形式
营造浓厚氛围
为营造浓厚的移风易俗社会氛围,县委宣传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开展宣传工作。线下,在全县公共交通站亭制作公益广告宣传板,以“图文+漫画”形式展示文明婚礼、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等文明新风尚,让移风易俗融入城市街景。线上,依托“文明伊通”“新e通”等媒体平台开设宣传专栏,普及法律条例,让群众了解高额彩礼纠纷适用法律若干规定和节地生态安葬相关的殡葬改革知识;推送宣传图文,以直观形象的海报传递杜绝低俗婚闹、抵制封建迷信等陈规陋习的社会风尚;报道活动动态,及时展示全县移风易俗工作进展和成效。年初以来,累计发布相关内容30余篇,视频3篇,通过广泛转发,进一步扩大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让移风易俗的声音走进千家万户。
伊通满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将持续强化举措、久久为功,不断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建设美丽宜居乡村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