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相关知识 本报记者 李楠 |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颈椎病可致颈部疼痛、僵硬,引发头晕、头痛、手臂麻木,影响视力与睡眠,严重时压迫神经血管,干扰正常生活,甚至危害肢体活动功能。为了了解颈椎病的相关知识,记者采访了市骨伤医院院长王守永。
记者:什么是颈椎病?
王守永:颈椎病是因颈椎发生病变而导致的一种疾病。确切地说,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颈椎骨关节、软骨、韧带、肌肉、筋膜等所发生的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改变,致使脊髓、神经、血管等组织受到损害,如压迫、刺激、失稳等,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之为颈椎病。
记者:颈椎病在临床上分几种类型?有何临床表现?
王守永: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七型:颈型、神经根型、脊髓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食管型、混合型。
颈型:多是其它型颈椎病的前驱症状,多因轻微外伤或颈部疲劳所致。如睡眠姿势不良、枕头过高、长期低头工作造成颈肌劳损。其主要症状为颈部酸痛及活动轻度受限。多为持续性酸痛或钝痛,头部活动时加重。疼痛有时向背部放散,颈部僵硬,活动时可有响声。自我检查时多在一侧找到压痛点,有时可触到条索,头向患侧倾斜,颈部活动受限。颈部肌肉有压痛,对照镜子检查没有明显的红、肿表现。
神经根型:表现为颈、肩、背部疼痛或酸、胀痛、针刺样或烧灼样痛、颈部活动受限,上肢可有发沉、无力、麻木、握力减退、肌肉萎缩等现象。
脊髓型:表现为上下肢麻木、肌肉无力、步态不稳易摔倒,甚至出现排尿不畅、排尿困难、排便无力、便秘、四肢瘫痪。
椎动脉型:表现为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耳鸣等,多为一时性或颈椎处于某种姿势,当头部离开该方位时症状即可消失或者明显好转。
交感神经型:表现为心慌、咽梗、胸闷气短、血压升高、多汗(只局限于一个肢体、头部、颈部、双手、双足、四肢远端或出现于半侧身体)。
食管型:系颈椎前缘骨刺压迫食管后壁所致,临床较少见。表现为颈项疼痛,手麻,咽喉部有异物感,吞咽困难,涎凝感,伴有精神抑郁,沉默寡言,食少不寐,头痛等症状。症状的轻重与颈椎骨刺的大小、部位及形成速度有关,一般颈椎骨刺较小,症状亦轻,既可有自限性,又易复发。若颈椎骨刺位于邻近于食管固定处,可使食管活动受限,骨刺虽小,症状仍较明显。由于骨刺形成时间较长,骨刺在生长过程中,刺激食管邻近软组织出现无菌性炎症,故临床症状极为明显,易误诊为功能性吞咽困难(癔球症),即祖国医学所称梅核气相混淆,应注意鉴别。
混合型:有以上所述两型或两型以上的症状和体征的颈椎病称为混合型颈椎病。因以上各型在解剖上密切相连,可同时被病变刺激或压迫而同时出现症状的混合型较多见。
记者:颈椎病的病因是什么?
王守永:引起颈椎病的原因很多,一般多将其概括为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有的患者以外因为主,有的则以内因为主。
内因:颈椎关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活动度很大,具有屈伸旋转的功能,由于大量活动、劳损的积累,日久即形成慢性损害,易产生退行性病变。在颈椎病中,颈椎间盘出现退行性病变是普遍的内因,是发病的基础。
外因:主要的外因有以下几种。
急性颈椎外伤;慢性颈椎损伤,多发于长期从事刺绣、缝纫、绘画、书写、化验及脑力劳动者;颈部及咽部感染;风寒湿邪侵袭。
记者:颈椎病患者应注意什么?
王守永:颈椎病是一种慢性退行性疾病,病程较长,给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都带来一定程度的不便。
患者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头颈正确的姿势,睡眠时要选择合适的枕头,不宜过高或过低,一般枕头以10厘米的高度为宜,习惯侧卧位者,枕头厚度应相当于一侧肩宽。注意避免颈部的剧烈转动。
长期低头伏案工作者,要注意每工作一小时左右就要适当地活动头颈部,以消除颈部肌肉、韧带的疲劳,防止劳损。
平时要注意保暖,防止受寒凉。
驾车或坐车时应避免急刹车对颈椎的损伤。
记者:中医可以治疗颈椎病吗?
王守永:尽管引发颈椎病的病因繁多,但通过中医规范有效治疗,其症状通常能够缓解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