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标题 |
宋辽金元时期,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高度融合,相互影响,目前在四平地区发现的文化遗存就多达五百余处,其中古城址达40余座,在这40余座古城址当中,偏脸城遗址最具代表性。
偏脸城址位于四平市区正北方向20公里处的梨树县白山乡岫岩村,原为辽代九百奚营故地,金初,韩州从柳河县迁治于此。据史料记载,韩州三迁至今天的偏脸城后,这座城便成为多民族的聚居地,更是扼控宋金来往的交通要道,是咸平府(今辽宁省开原市)经信州(今公主岭市秦家屯古城)、济州黄龙府(今农安县城)至上京会宁府(今哈尔滨市境内)的必经之地,为商贾云集的物资繁盛之地。可以想象,城内有官有民,有商有农,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曾经暂住过北宋的两位皇帝及他们的亲眷与臣仆。
出梨树县城向北,沿公路前行,极目远眺,一条东西向的漫岗横亘天际。漫岗距县城约4公里,东起西青石岭,西与大夫岭逶迤相接,绵延十余公里。昭苏台河自东向西在漫岗南缘流过,过河北行不远,即是辽金时期重镇——偏脸城古城。
古城城垣筑于西北高、东南低的漫岗之上。因城垣依山势修筑,方向不正,地势不平,俗称之为“偏脸城”。
金人五寂就辽东路刑狱任时曾路过此地,在他的《辽东行部志》中叙述了韩州迁徙的始末:“韩州,辽圣宗时并三河、榆河二州为韩州,故城在辽水之侧,常苦风沙,移迁白塔寨,后为辽水所侵,移迁今柳河县,又以州非冲途,即徙于百奚营,即今所治也。”
古城城垣雄阔方正,为夯土板筑而成。城垣周长4318米,顶宽1米,基宽12米。除南墙破坏较严重外,其余三面城墙保存尚好。古城开有四座城门,门外屏有马蹄形瓮城。
古城内早已垦为耕地,但地面上的古代文化遗物,随处可见,俯拾皆是,特别是大沟两侧,灰层厚达三四米。红色的烧土,大块的炼渣,焦黑的木炭,残砖碎瓦,陶瓷残片,参差叠压。这厚厚的文化堆积层,反映了古城漫长的历史和昔日的繁华。
“夜月楼台,秋香院语,笑吟吟人未去……”是王寂在他的《辽东行部志》中,投宿城内大明寺驿馆时的亲身感受。王寂途经韩州是在1190年(金明昌元年),那时,金朝的封建化已经完成,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太平盛世”局面,这时的韩州已发展为一座商贾云集的都市了。从出土的文物来看,昔日的繁华可见一斑。
古城东北大沟北端50米一段,当地居民俗称之为“金场”,曾出土有金鱼、金蜻蜓、金蝴蝶、金叶、金丝花等许多造型细腻、工艺精湛的金制品及散金碎银。金鱼重1.7克,黄金铸造,正面用立体技法表现为张口,凸目、鼓腮、分鳍、三叉尾。腮尾间背部表现出鳞片,下以空白表现鱼腹,中部有“别”痕。金蜻蜓重0.4克,黄金铸造,正面生动地表现出蜻蜓展翅飞翔形象,其头、翅、腹、尾及两条后腿铸工极为精细,且以夸张技法将其眼、须表现出来,背面无饰,空腹。金蝴蝶重0.2克,黄金质,铸造。造型与金蜻蜓相似,仅翅膀与身体比例略大于金蜻蜓。金叶重0.5克,黄金质,铸造,在一枝蔓上按品字形排列三枚花叶,花叶前端分作三尖状。花叶脉络清晰,制做精巧,其薄如纸。金丝花重0.18克,黄金质,铸造,以绳索状金丝编成,已残,残部中间呈环状,以环为中心分出卷曲花瓣。金丝上索状纹工整细腻,工艺精细。当年这里很可能是一处像金上京城内“翟家记”“邢家记”那样的金银匠铺作坊。
古城西大沟北端和东大沟中段两侧,为横贯古城漫岗的最高处。在这个区域内,不仅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当年建筑物的基础,还散落着大量的建筑构件,陶瓷器皿残片、铜铁制品和劳动工具残部等遗物。那形制方大的青砖,怒目张口的鸱吻,造型生动的兽面瓦当,图案多变的沟滴折沿,溢光流彩的琉璃瓦片,规整厚重的花岩础石,无不向人们表明,当年城内既建有飞檐凌空、鸱吻卧脊的殿堂式建筑群落,也建有一排排布局严谨、错落有致的街市作坊。那些陶瓷器皿残片、红烧土块、炼渣反映了当时城内居民的生活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而那些物件则是当时北方经济文化交往的频繁和中原文化对东北边疆地区有明显影响的有力见证。
(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