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重管理:守护全民健康的时代命题 ——我市五家公立医院成立体重管理门诊 |
本报记者 崔圣驰
今年4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局综合司联合发布《关于做好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与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属(管)、省(区、市)属综合医院、儿童医院、中医医院要在2025年6月底前基本实现健康体重管理门诊设置全覆盖。
目前,我市共有市中心人民医院、市第一人民医院、市第四人民医院、梨树县第一人民医院、伊通满族自治县第一人民医院等五家公立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陆续成立,那么这里的减重有什么秘诀?有哪些人去就诊?取得了什么样的效果?
17岁的小张刚刚结束高考,他身高183厘米,体重却高达131公斤,BMI指数达到39.2千克/平方米,属于重度肥胖范畴。肥胖不仅让他在校园里时常遭受同学的嘲笑,更严重影响了他的身体机能,运动能力十分低下,哪怕只是轻微活动都会气喘吁吁。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小张的父母带着他来到了市中心人民医院体重管理门诊寻求帮助。门诊首诊医师首先为小张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身体检查与评估,涵盖了生化指标检测、人体成分分析、肝弹性成像检测等多个方面。通过详细检查发现,小张的肥胖主要源于长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以及缺乏运动,同时他的代谢功能已出现明显异常,还合并伴有高脂血症及高尿酸血症。 内分泌科医生对小张的代谢指标、性激素水平等进行了专业评估,排除了继发性肥胖的可能。科室还邀请了营养科专家进行会诊,专家结合小张的生长发育需求和家庭饮食习惯,为他量身定制了一份个体化、热量可控的均衡膳食方案,将每天的热量摄入控制在2200千卡左右。与此同时,营养师还对小张和他的家人开展了营养教育,耐心教会他们如何选择健康食物、合理搭配日常饮食。
在治疗过程中,体重管理门诊的医护人员坚持每周对小张进行随访,根据他的身体状况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指导方案,并不断给予他鼓励与支持。经过3周的系统管理以及家庭的积极配合,小张的体重成功下降4公斤,BMI指数降至37.9千克/平方米,各项代谢指标也有了明显的改善,运动能力也逐渐增强,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愈发良好。目前,门诊仍在对小张的情况进行持续追踪随访,并为他制定了详细的复诊计划,期待帮助他实现体重的更大改善。
像小张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及肥胖率已超50%。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此外,儿童肥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当前,我国6岁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约为19%。专家表示,超重肥胖儿童往往合并多种代谢紊乱问题,还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今年7月,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健康体重管理门诊成立。很多人还不知道“减重门诊”的存在,所以这个门诊与其他门诊的就诊人数相比不算多。但自开诊以来,这个门诊的就诊人数逐月攀升,一批患有顽固性肥胖的患者主动到医院来寻求科学减重的意愿很强烈。
记者采访发现,目前我市五家公立三级医院都已开设了体重管理门诊。体重管理门诊,也不是某一个科室单打独斗,大多是整合了多学科专家,对居民体重管理进行“综合施策”。例如,市中心人民医院的体重管理门诊就是由内分泌科医师领衔,联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胃肠疾病诊疗中心、中西医结合诊疗中心等部门组成的“科学减重团队”。不同学科的专家分析患者的情况,并提供包括饮食、作息、运动在内的全面的体重管理方案。
这些体重管理门诊为每位就诊患者开展全面细致的评估,除常规身体检查外,还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重点进行生化指标检测、人体成分分析、生殖内分泌系统检查等专项检查,精准定位肥胖成因,如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性激素紊乱等问题,为后续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一大早,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50岁的王女士已经开始起床空腹锻炼,一周五天中,她都有严格的锻炼计划,比如跑步、骑自行车等,晚上还会跟着跳健身操进行力量训练。“健康饮食+锻炼,这就是我的秘诀。”在采访中,王女士说了她保持健康身体的秘密。 四年前的李先生,是朋友圈经典的“金融界重量级人物”——应酬多、饮食乱、运动少,身高1米82的他体重达到115公斤,爬个楼梯都喘。如今再见他,同事们都称“判若两人”,体重稳定在80公斤,身上的脂肪成了拉丝状的肌肉,曾经的“大胖子”逆袭成“大长腿”,连气质都变得从容自信。
李先生体重管理的第一步是“厨房革命”,降油降糖降盐。运动初期,他也走过弯路,第一次去健身房狂练两小时,之后在家躺了两天。恢复后,他慢慢摸索,制定了科学计划,有氧与无氧结合,每周3次力量训练(深蹲、硬拉、卧推),提升基础代谢;每周3次至4次5公里慢跑,配速从8分/公里逐步提到6分/公里。一年半的坚持带来惊人变化,最高峰时他减重26公斤,脂肪肝消失,体检指标全部回归正常。更意外的是,他发现自己工作效率提高了。“以前下午经常犯困,现在连续开会3小时依然头脑清醒。”
如今,李先生成了单位的“健康标杆”,带动部门同事组队户外团建。他常分享的心得是:“减肥不是自虐,而是学会和身体合作,吃够营养,练对方法,剩下的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