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红增收暖民心 强村富民促振兴 ——梨树县东河镇首次集体收益分红90万惠及两万余村民 |
|
本报记者 高鸿
“叮!您的账户到账194元……”近日,梨树县东河镇12个村的26472名村民手机里接连响起的银行提示音,宣告着全镇首次集体收益分红的落地。90万元分红资金如涓涓暖流,不仅让“集体账本”变成了村民手中的“幸福存折”,更点燃了全镇乡村振兴的新引擎。这是东河镇党委践行“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村民”理念的生动实践,也是当地壮大集体经济、推进乡村治理的阶段性成果。
从“集体账本”到“百姓腰包”:分红机制激活一池春水
“以前这笔钱多用于环境整治,今年镇里改了政策,真金白银直接打到咱卡上。”新发村一组村民李大姐翻着手机银行记录,脸上笑开了花。东河镇党委紧扣《关于扎实做好农村“册外地”和村集体年度收益分配(分红)增加农民收入的通知》要求,年初便召开专题部署会,将“册外地”和集体收益分红列为“民心工程”,确保将分红资金平均分发到每一位百姓手中。
镇政府科学制定的分红方案,像一把精准的“公平尺”:村民小组收益组内分、村集体收益全村分,12个村107个小组逐户核对人口、公示分配明细。“从制定方案到资金到户,全程晒在阳光下,谁也别想搞特殊。”东河镇党委书记倪德胜说。这种“阳光操作”让26472名村民平等享受到发展红利,其中新发村一组264人,上半年共分红51218元,人均分红194元,预计年末还能分红22549元,人均可分红85元。
“这钱揣在兜里,比啥都踏实!”63岁的新发村一组老党员靳洪奎的话道出了大伙儿的心声。从集体统筹到个人受益,分红机制的转变,让土地这个“老伙计”变成了乡村振兴的“聚宝盆”。
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奉献”:村民变身家园建设主角
分红到账的第二天,新发村一组的村民微信群就热闹起来:“咱把钱省点,把屯里垃圾清一清咋样?”提议一出,瞬间得到20多人的一齐响应。靳洪奎主动加入了公益清洁队伍:“虽然我年纪大点,但除除杂草、捡捡塑料袋还行,能搭把手绝不闲着!”7月27日午后,雨过天晴,阳光普照,村民们又带着清理工具来到村路上,清除公路两侧正在“茁壮成长”的杂草了。
截至目前,这支自发组建的环境整治“清洁队”,已清理垃圾点12处,清理路边杂草1.3公里,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钱进了腰包,更得把家园拾掇干净。”村民们算得明白,环境好了,集体资产更值钱,来年分红才能更多。这种“我的家园我守护”的自觉,正是分红带来的治理新变化。
新发村村书记万雷看在眼里、喜在心上:“以前喊破嗓子动员保洁,现在村民主动抢着干。”村里趁热打铁,计划用部分集体收益添置垃圾清运设施,建立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从“被动听从”到“主动谋划”,村民的主人翁意识被彻底唤醒,掀起自发治理和守护家园的热潮。
从“输血帮扶”到“造血发展”:集体经济蹚出振兴新路
“册外地、机动地不是‘沉睡的资产’,得让它活起来、生金蛋!”东河镇党委书记倪德胜介绍,该镇以党建为引领,通过规范“三资”管理、盘活闲置土地,让集体经济从“输血依赖”转向“造血自强”。去年,全镇集体经济收入较往年增长近三成,才有了今年首次大规模收益分红的底气。
在分红现场,镇干部给村民们算了笔长远账:“今年全镇首次分红90万,明年管好土地、上了新项目,分红只会多不会少。”这话让村民们干劲更足了——有的计划把分红钱投入农机合作社,有的琢磨着跟着村里的葡萄种植项目学技术。
“下一步我们要引入农产品深加工项目,让土地效益再翻一番。”倪德胜指着规划图信心满满。从“分现钱”到“谋长远”,东河镇正以分红为起点,构建“集体壮大——村民增收——共同致富”的良性循环,让乡村振兴的根基越扎越牢。
分红的数额或许不算巨大,但就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激起了乡村振兴发展的层层涟漪。在梨树县东河镇,土地不仅产出粮食,更产出民心凝聚力;分红不仅是一笔收入,更是乡村治理的“金钥匙”。实践证明:只有让村民看得见实惠、摸得着希望,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