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双辽市卧虎镇五星村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记事 |
本报记者 王冬雪 许东泽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双辽市卧虎镇五星村积极探索特色种植产业发展路径,通过土地资源整合、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让这片土地焕发了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撂荒地长“金豆豆”
面对撂荒地和闲置土地,五星村找到了“点石成金”的法宝——红蓖麻。这种耐碱耐旱、生命力顽强、投入少效益高的经济作物,成为盘活闲置资源的理想选择。2023年,在村党总支书记冯宪宇的牵头下,五星村成立正鑫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红蓖麻种子并试种成功。当年种植的4.1公顷红蓖麻,产量达3000-5000公斤,撂荒地真正长出了“金豆豆”。
尝到甜头的五星村在2024年乘势而上。道路两侧4600延长米范围内,新栽植蓖麻5000余株;全村蓖麻种植面积从4.1公顷跃升至14.1公顷。同时,村两委大力引导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和路边经济,鼓励利用房前屋后、边角隙地种植蓖麻,昔日不起眼的“方寸闲地”,正变身村民增收的“聚宝盆”。
土地生“金”巧布局
为最大化土地利用效率,五星村摸索出“玉米与小冰麦川带间作”的高效模式。通过科学规划行间距,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和土地空间,形成“地上分层、地下错位”的立体种植格局。小冰麦作为东北优势作物,具有“种在冰上,收在火上”的特性,清明前下种,七月中下旬即可收获,完美实现了一年两季、一地双收。
目前,村内52公顷土地上,玉米与小冰麦错落有致地生长,构成独特的“高矮配”田园景观。小冰麦公顷产量可达4000-5000公斤,加工成面粉后,每公顷收益达1.5万-2万元。相比传统单一种植,这种间作模式不仅可以增收约30%,更有效改善了土壤结构,抑制了病虫害发生。
涝洼塘变致富田
冯宪宇积极借鉴辽河区域的成功经验,通过土地流转,将涝洼塘改造成规整的水田,引种“稻花香”和“小粒香”优质水稻,成功实现“以稻治涝”。
插秧时节,村党总支做足准备,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从秧苗培育、插秧深度到水肥管理,提供全程跟踪指导。同时,积极协调保障秧苗、生态有机肥等农资供应,为丰收打下坚实基础。昔日的“问题田”正化作一片希望的绿色海洋,静待沉甸甸的稻穗绘就丰收画卷。
立体生财添亮点
在平面精耕的同时,五星村还向空间要效益,探索中药材与果树的立体化种植。2025年春,通过精心谋划,在路边果园林下空地种植中药材射干。射干清热解毒、市场需求稳定,价格可观。此外,利用路边地开发的3公顷果园也进入盛果期,鸡心果、123苹果、李子等挂满枝头,成为村集体增收的新亮点。曾经杂草丛生的路边和庭院,如今绿意盎然、花果飘香,既美化了环境,更成为亮丽的风景线。
循环经济增收入
在深化种植产业的同时,五星村还将目光投向产业链的延伸。依托本地富余粮食资源,双辽市卧虎镇鸿盛酒厂采用传统地缸发酵工艺酿造优质白酒。蒸腾的酒雾裹挟着浓郁的粮香弥漫在厂房中,年产白酒数万公斤,远销省外。酿酒产生的副产品酒糟则成为当地肉牛养殖的优质饲料。双辽市庆刚养殖家庭农场等养殖户依托酒糟饲料有效降低了养殖成本,提升了效益,年出栏肉牛可达500头。目前,全村养殖户达70户,牛存栏量超700多头。更为关键的是,养殖产生的牛粪经无害化处理后,又成为农田的优质有机肥,滋养着红蓖麻、玉米和小麦田,形成了“粮食酿酒—酒糟养牛—牛粪还田—滋养作物”的绿色循环经济闭环。这条产业链不仅带动了本地就业增收,更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与村民收入提升的“双赢”。
生态养殖新“稻”路
在碧波荡漾的稻田里,一群麻鸭欢快地穿梭觅食,啄食杂草害虫,鸭粪成为天然的有机肥。这种“鸭稻共生”模式,让一方水田实现了“稻谷增产、生态养鸭、品质提升”的“三收”奇观。鸭肉肥美,稻米生态溢价,农民收入渠道进一步拓宽。傍晚时分,鸭群归巢的喧闹声穿透薄暮,成为田野最生动的乐章。
回望生机勃勃的田野,射干花在风中摇曳、新酿的酒香隐约可闻、鸭群归巢的喧闹声穿透薄暮,特色种植产业链条在田野间不断延伸、融合、增值,双辽市卧虎镇五星村正以“一村一品”为支点,以创新思维深耕细作,撬动传统农业价值的几何级跃升,为乡村发展注入澎湃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