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黑土 “智”绘振兴画卷 本报记者 高鸿 |
农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根基。202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梨树,深入田间地头,对黑土地保护、农业科技现代化等作出重要指示,为这片黑土地指明了前行方向。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梨树五周年之际,7月18日,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吉林梨树黑土地学院)召开了以“牢记嘱托,砥砺奋进”为主题的座谈会。全院各部门齐聚一堂,回顾五年来在黑土地保护与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奋斗历程,为未来发展出谋划策,努力让每一寸黑土地都焕发活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注入源源不断的“黑土动力”。
黑土地保护研究所:
守护“耕地大熊猫” 探寻科研创新路径
“要把黑土地保护作为一件大事来抓,把黑土地用好养好。”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四平视察梨树,将黑土地保护的重任郑重地放在了梨树人民的肩头。被注入强劲发展动力的梨树,一跃成为全国黑土地保护的前沿阵地。而“梨树模式”,这个凝聚无数科研人员智慧与心血的成果,吸引着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者纷纷前来学习借鉴。
五年来,黑土地保护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们扎根田间,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试验研究,力求从细微处入手,为黑土地保护探寻最有效的方法。
在粪肥还田试验示范中,科研人员精心运用微生物菌剂处理粪肥,期望实现除臭、富集有益菌、抑制有害菌及减少有害气体排放的目标。然而,在推广过程中,农户们遇到成本过高、操作烦琐等难题,成为科研人员后续研究必须攻克的难关。
为响应国家“双碳”目标,水稻碳汇试验成为科研攻关的重要方向。科研人员积极投身于在水稻田中添加秸秆或土壤改良剂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固碳效果的研究,日夜坚守试验田边,仔细观察水稻生长状况,认真记录每一组数据,科学评估其效果与潜力。在尝试中让他们认识到,科研不能悬在空中,要问需于农。
作为“百县万顷”功能菌剂应用试验的参与单位,科研人员聚焦探索微生物技术对土壤健康改善和作物生长的作用,深入田间,与示范者促膝长谈,倾听示范者对绿色防控、生物技术应用的真实想法和痛点障碍。他们深知,农民的智慧与实践经验,是科研工作最宝贵的源泉。
黑土地保护,不仅要关注粮食产量增长,更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粮食所示范推广的“两年三季”轮作模式,在减肥减药方面成效显著,让科研人员看到轮作模式的潜力。农经所的薤白种植研究显示,薤白含有硫化物,具有抑制土传病害、改良土壤的潜力。发展特色农业、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既能提高农民收入,又能实现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
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科研赋能引领 推动农业机械化创新发展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始终牢记总书记这一重要指示,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积极探索农业机械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
五年来,科研人员积极深入吉林省康达农业机械有限公司、延边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等地,调研米豆和米薯兼作配套机具,探讨机具适用性,力求找到最契合当地农业生产的机具。深入四平市晴禾玉米研究中心,详细了解常用的收割机、播种机、脱粒机等玉米机械,为未来农机推广筑牢基石。前往四平市亿圣农业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考察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会同该公司联合研发的多功能免耕播种机的销售与使用情况,再次证实该机械是农机农艺的高度融合,是规范实施“梨树模式”、创建保护性耕作高产田的新型机具。前往四平市申斌家庭农场、梨树县鹏远农民专业合作社、梨树县榆树台镇瑞泰养殖所等地调研,从不同角度了解四平区域农机具发展情况,以及农民认可度高、适用度强的农机。
在“梨树模式”推广进程中,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机械,使秸秆腐烂后有效增加土壤有机质,减少风蚀和水蚀。研发推广深松整地机械,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结构,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为农作物生长营造良好土壤条件。五年来,全县实施保护性耕作面积逐年递增,越来越多的农户主动参与黑土地保护行动,让黑土地重焕生机。
在探索新型种植模式方面,积极开展米薯兼作试验,使用马铃薯播种机、玉米播种机作业。这是一项优化土地资源利用的种植技术模式。在孤家子镇、小城子镇进行机插覆膜试验,使用可降解膜进行地膜覆盖,有效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吸收和反射太阳辐射,提升土壤温度,延长生长期,利于早熟和增产,还能阻断杂草光合作用,减少杂草与作物争夺养分、水分,降低除草成本。
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聚焦农业经济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过去五年在科研创新、技术推广、助农服务等方面成果显著,实现了从“探索起步”到“独立发展”、从“小范围试验”到“规模化推广”的跨越式成长。
科研方面成绩斐然,成功申报10个项目。其中,省科技厅的《肉牛饲料粮减量替代饲养及绿色高效饲料创新技术应用》项目,致力于创新应用农作物秸秆、玉米加工副产物等本土优势资源,研发肉牛饲料粮减量替代饲养方法,不仅降低养殖成本,又能减少环境污染,推动肉牛产业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还有市科技局项目2个,市科协项目2个,市哲科项目2个,省委党校项目3个,涵盖农业经济多个领域,为研究所科研工作提供强大支持。
针对棚膜经济和果蔬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研究所于2023年正式启动蜜蜂授粉技术攻关。联合吉林省养蜂科学研究所,在梨树县喇嘛甸镇永丰农民专业合作社、四平市六之维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孟家岭镇孟家岭村分别建立蜜蜂授粉示范基地、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百亩连片草莓)基地和蜜蜂授粉技术示范基地(鸡心果)基地(千亩连片)。今年,蜜蜂投放量达300群,辐射面积达4000亩,实现孟家岭镇整镇覆盖。目前,已累计为合作社提供849群蜂。对果农而言,利用蜜蜂为鸡心果授粉可提高10%的坐果率,经测定产量增产20%,年收入增加70万元。
在蜜蜂授粉技术推广方面,通过建立标准化示范基地,向农户展示蜜蜂授粉技术的优势,让农户们亲眼见证蜜蜂授粉带来的好处。农户们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追捧”,技术推广实现从“点”到“面”的突破,做到了更好的扶农 助农、富农。
总结与展望:
耕耘黑土砥砺前行 共绘农业宏伟蓝图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黑土地的保护是一项需要代代接力的“长久之计”。此次座谈会,宛如一场思想盛宴。各部门的精彩汇报与热烈讨论,全面展现了五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指引下取得的辉煌成就。
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杜欣在总结讲话中,深情回顾了五年来全院牢记总书记嘱托,在科研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也指出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展望未来,要深学细悟,继续秉持初心,勇担使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转化为持续前行的强大动力,在黑土地科研创新上不断发力,力求在更多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实干笃行,聚焦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核心任务深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完善并推广“梨树模式”升级版,持续加大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让更多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切实提高地力、增加农民收入;持之以恒,建立更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与各方合作,让科研成果更好地惠及农业生产一线,为农民提供更全面、专业、高效的科技服务,让这片黑土地永远生机盎然,造福人民,推动一代代守护者用智慧和汗水书写“让黑土生金、让粮仓满盈”的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