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1日


“黑土密码”里的振兴答卷
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梨树县

《四平日报》(2025年7月21日) 05版

本报讯(通讯员 陈思瑶)七月的梨树,黑土铺展如毯,玉米拔节有声。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梨树县,全国百余名媒体记者带着镜头与笔触,深入这片孕育奇迹的黑土地。从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到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一个个问号在田间地头、实验室里渐次舒展。

一抔黑土的“肥力密码”:

从“透支”到“滋养”的逆袭

“大家抓一把土闻闻,这股清香味,就是黑土地的生命力。”在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抓起一把黝黑的泥土,掌心的湿润与松软里,藏着这片土地最珍贵的“秘密”。

曾几何时,东北黑土面临“变薄、变瘦、变硬”的困境,连年耕作让这块“耕地中的大熊猫”不堪重负。而如今,脚下的土地却在“梨树模式”的滋养下焕发新生——秸秆全覆盖还田技术像给土地盖上“棉被”,免耕播种让土壤孔隙度提升30%,有机质含量10年间年均增长0.05个百分点。“这不是实验室里的空想,是跟农民一起摸爬滚打闯出来的路。”王贵满的话语里带着泥土的厚重,“农民说‘秸秆还田怕捂苗’,我们就改播种深度;他们担心出苗不齐,我们就研发免耕精密播种机。所谓模式,说到底是农民智慧与科技力量拧成的一股绳。”

田埂上,一株株玉米根系发达,扎进黑土深处。农民日报社记者蒋若晴蹲下身仔细观察,指尖划过饱满的叶片:“从技术探索到模式成熟,梨树的‘三农’工作者始终抱着互相学的心态。他们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用创新破解‘保护与利用’的悖论,这条绿色兴农、质量兴农的路,走得扎实又动人。”

一种模式的“生长密码”:

从“试验田”到“生态毯”的跨越

在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的展厅里,一幅动态地图记录着“梨树模式”的扩张轨迹:从2007年最初的2公顷试验田,到2025年覆盖东北四省(区)860余万公顷耕地,绿色的“生态毯”迅速蔓延,改写着东北农业的耕作逻辑。

“黑土形成需要数百年,破坏却可能在朝夕之间。”院长杜欣手持土壤样本,向记者们讲述这场关乎永续发展的变革,“‘梨树模式’的核心是找到用养结合的平衡点。当秸秆不再被焚烧,而是成为土壤的‘营养餐’;当深耕变成免耕,让土壤微生物休养生息,黑土地就从‘被索取者’变回了‘生产力创造者’。”

展厅外,万亩玉米田如绿色海洋,自动化灌溉设备匀速转动,无人机巡检划过天际。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中心记者唐嘉琦站在田埂上,望着无边无际的碧浪,眼中满是震撼:“第一次见这么大的玉米地,更震撼的是背后的科技力量。从人工播种到自动化量产,从靠天吃饭到智慧管理,黑土地和玉米早已超越地理标志的意义。它们是东北农业从传统走向现代的勋章,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底气所在。”

一片土地的“振兴密码”:

从“地理标志”到“时代符号”的升华

采访途中,一位老农的话让许多记者印象深刻:“以前种地看老天爷脸色,现在看手机上的墒情数据;以前秸秆烧了污染天,现在还田肥了地,咱农民也能当‘生态卫士’。”朴素的话语里,藏着黑土地上最生动的变革。

当“梨树模式”的技术标准纳入国家规程,当黑土地保护法为永续发展护航,当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成为田间标配,这片土地正在完成从“粮食生产基地”到“农业创新高地”的蜕变。唐嘉琦在采访笔记中写道:“黑土地的故事,不只是玉米的高产纪录,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在这里,传统农耕智慧与现代科技碰撞出火花,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找到共赢路径,农民的获得感与土地的生命力同步生长。”

夕阳西下,余晖为玉米叶镀上金边,黑土地在暮色中散发着温润的光泽。在保护中利用,在传承中创新——这或许就是黑土地最动人的密码,孕育着农业振兴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