靶向施策守“银发” 金融护航暖“夕阳” ——工商银行四平分行中央西路支行织密老年群体金融安全防护网 |
|
本报记者 高鸿 通讯员 张曦月
随着金融科技日新月异,各类新型诈骗手段不断翻新,老年人群体因信息获取相对滞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成为金融诈骗的主要目标。工商银行四平分行中央西路支行始终践行“金融为民”初心,以“消保工作组织推动”考核指标为导向,聚焦老年人金融需求与风险痛点,通过精准化定位、场景化宣传、多元化服务,为银发群体筑牢金融安全防线,让金融守护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精准聚焦:锚定风险痛点,靶向制定方案
立足老年人口密集辖区,中央西路支行通过深入调研锁定老年人三大金融风险隐患,以“认知提升、技能培训、风险预警”三位一体方案实现宣传内容与需求的精准对接。
中央西路支行周边社区60%以上常住人口为老年人,是金融服务与风险防范的重点群体。为摸清老年人金融需求的“脉搏”,支行通过客户座谈、业务数据分析、社区走访等方式开展专项调研,梳理出三大金融风险隐患突出问题:对“保本高息”“养老投资”等虚假宣传缺乏辨别力,容易被非法集资“糖衣炮弹”迷惑;个人信息保护意识淡薄,常因随意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等信息导致资金受损;智能金融工具使用存在障碍,既影响线上服务体验,也因操作不熟练而增加误转账、误授权等风险。
针对老人这些“急难愁盼”,中央西路支行以省市分行消保工作要求为指引,将“金融教育”“个人信息保护”“风险提示”等消保管理机制要素融入宣传全流程,制定了“认知提升、技能培训、风险预警”三位一体的宣传方案。方案明确将“老年人群体金融安全守护”作为年度金融教育宣传的核心主题,从内容设计到形式选择都紧扣老年人认知习惯与实际需求,确保每一项宣传都“说到点子上、讲到心坎里”。
场景赋能:创新宣传载体,让安全知识“活起来”
中央西路支行打破传统宣传模式,通过“社区课堂+情景演绎+一对一帮扶”等多元形式,将金融安全知识融入生活场景,让老年人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为让金融安全知识真正走进老年人生活,中央西路支行联合周边3个社区打造“老年人金融安全小课堂”,每月定期开展专题讲座。不同于“你讲我听”的单向灌输,课堂采用“案例解剖+情景演绎”的互动模式,支行消保专员选取“冒充公检法要求转账”“虚假养老基地投资”等10类老年人高发诈骗案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拆解诈骗分子的套路——从初期的“嘘寒问暖”获取信任,到中期的“高额回报”引诱投入,再到后期的“失联跑路”卷款消失,让老年人看清骗局全貌。
课堂上的情景演绎环节更是让防范知识“活”了起来,员工扮演的“诈骗分子”拨通电话,用急促的语气谎称“您的账户涉嫌洗钱,需立即转账到安全账户”,另一位员工则以“老年人”身份现场应对,在互动中演示如何识别骗局、如何挂断电话后联系子女或银行核实。
针对“防骗问答”环节,支行精心设计“收到中奖短信该怎么办?”“陌生链接能不能点?”等贴近生活的问题,引导老年人总结出“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的三不原则,并制成朗朗上口的口诀贴在手机背面、家里冰箱上,时刻提醒自己。
考虑到部分老年人对智能设备的不熟悉,中央西路支行在营业大厅设立老年人服务专窗,推出银发助老一对一帮扶服务。专窗员工不仅手把手教老年人操作ATM机、手机银行,还针对转账限额设置、账单查询、诈骗短信拦截等实用功能反复演示,直到老人能独立操作。为方便记忆,支行特意制作了大号字体、卡通图标版操作手册,将线上缴费、医保查询等高频功能的步骤拆解成“第一步点这里、第二步输密码”的简单指引,并附上行内24小时服务热线,让老年人遇到问题随时能找到人帮忙。
多维联动:织密防护网络,让安全守护“不打烊”
线上线下齐发力。中央西路支行以网点为阵地、以社区为延伸,构建起全方位、常态化宣传网络,让金融安全意识融入老年人日常生活。
中央西路支行营业大厅内,等候区电视循环播放《老年人防骗指南》宣传片,用真实案例提醒“天上不会掉馅饼”;宣传栏里的风险提示海报用醒目的红色字体标注了“非法集资”的四个常见特征,分别是“承诺保本高息”“宣称有内部渠道”“拉人头有奖励”“用亲情友情诱导”,并附有举报电话;填单台摆放的《个人信息保护手册》,用漫画形式讲解身份证不能借、银行卡不能替人保管等常识,让老年人在等候办理业务时就能学到知识。
网点员工在日常服务中更是把提醒融入每一个环节,为老年人办理大额转账时,会多问一句“这笔钱转给谁?对方您认识吗?”;办理理财产品时,会用计算器算清收益、风险,反复确认“您能接受这个风险吗?”;遇到老年人咨询高回报投资项目时,会拿出相似案例讲解风险,帮助分析利弊。截至目前,通过这样的口头提醒+案例警示,支行已成功拦截3起潜在诈骗,为客户挽回资金损失近15万元。
此外,支行还与社区工作人员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在社区公告栏张贴防骗海报,在老年活动中心摆放宣传资料,还利用社区重阳节联欢会、健康义诊等活动契机,穿插金融防骗知识抢答赛,让老年人在参与中加深记忆。
成效彰显:守护老年群体,让金融为民落地生根
系列宣传活动的开展既推动支行提升了老年人的金融安全意识,更实现了“消保宣传”与“服务提质”的良性互动,彰显了国有银行的责任担当。
如今,中央西路支行的金融安全宣传已初见成效,参与社区反馈,近半年来辖区老年人金融诈骗报案量同比下降40%,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学会了遇事找子女商量、拿不准问银行。支行数据显示,老年人主动到网点咨询可疑投资项目、陌生短信真实性的次数比去年增加两倍,“遇到问题先问银行”已成为许多老年群体的习惯。
服务的优化也带来了客户的认可,支行手机银行老年用户活跃度提升35%,许多老年人从“不敢用”到“离不开”,切实享受到了金融科技的便利,有效实现了金融教育宣传“精准化、场景化、长效化”。这一变化背后,是“适当性管理”“销售行为可回溯”等消保机制的落地生根,更是“金融为民”理念的生动实践。
中央西路支行负责人表示,将继续以13项消保管理机制为指引,持续关注不同群体的金融需求,创新宣传形式、优化服务举措,让金融教育真正走进千家万户,用专业与温度守护每一位群众的“钱袋子”,为构建安全、和谐的金融环境贡献基层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