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记张九局子惨案 传承不屈抗战精神 本报记者 韩晓红 张国彪 秦中美 梁赫 通讯员 孙嘉 |
开栏语
八十年风雨兼程,胜利的荣光始终闪耀;八十年岁月峥嵘,抗争的史诗从未褪色。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那段浴血荣光的历史,不仅镌刻着中华民族不屈的抗争足迹,更凝聚着走向复兴的磅礴力量。
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即日起,本报联合市委党史研究室开设“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专栏。依托记者的笔触和镜头,深入挖掘历史肌理,讲好抗战故事,在今昔对照中感知时代变迁,让精神的火种在传承中照亮未来。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寻访之旅,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奋进力量,让永不熄灭的抗战精神火炬,始终照亮民族复兴的壮阔征程。
89年前,梨树县林海镇张九局子屯的土地被侵略者的铁蹄践踏,26名手无寸铁的村民倒在血泊中,成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大地上留下的一道深刻伤痕。今天,这片曾浸染苦难的土地早已换了人间,炊烟袅袅中升腾着和平年代的幸福。
1936年1月16日,这个刻在张九局子人记忆里的日子,承载着难以言说的伤痛。据史料记载,张九局子位于梨树县城西北约百里处,这一带土地瘠薄,多风沙,人称“北大荒”。1931年日军开始侵华霸占了整个东北三省,整个东北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同时也掀起了全民抗日的怒潮。东北抗日联军和抗日武装经常驻扎在此地,住在百姓家中。当时,以张喜为首的土匪也加入了抗日队伍之中。1936年1月15日,日本守备队听说有抗日武装藏在张九局子屯。第二天早晨,日本守备队头目大平和金翻译、丁翻译及汉奸王大山东子等五六人骑马在前,一辆载着10多名日本守备队员和10多名伪警察的卡车在后,直奔张九局子屯扑来。当队伍从东头进屯时,被土匪发现,土匪先发制人,将大平、金翻译击落马下,随后趁乱从院墙西北豁口成功突围,在百姓掩护下消失无踪。
受挫的日军将怒火转向无辜的村民,丧心病狂的日军随即下令把全屯人“统统杀掉”。日军挨家挨户搜查,把村民驱赶到屯东南角的大坑里,用机枪扫射,连老人和孩子都没放过,26名村民惨遭杀害,村庄被洗劫后焚烧,只有9人幸免于难。
为牢记当年日寇在东北犯下的暴行,2017年四平市人民政府在张九局子屯日军血洗村民惨案旧址设立纪念碑,让后人铭记历史,不忘那些在惨案中遇难的无辜同胞,珍爱和平,传承先烈用鲜血铸就的爱国魂。
时光穿梭,89年过去了,历史的伤痛不曾远去,但时间总能在废墟上孕育新生。如今的张九局子,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风沙肆虐的“北大荒”,柏油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口,砖瓦房整齐地排列。文化广场上,村民们在这里休憩娱乐,一派安宁祥和的乡村图景。
从苦难中走来的村民,更懂得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小时候常听老人讲当年的这个惨案,日军残忍地杀害无辜百姓,其罪行让人非常痛恨。”梨树县林海镇靠山里村张九局子屯村民张井辉感慨道,“现在好了,不愁吃不愁穿,村里路也修了,孩子能上学,老人能养老。这日子过得比蜜都甜。”
那段浸满血泪的历史,已成为张九局子永远的记忆坐标。时光流转,岁月更迭,历史的教训却如警钟长鸣,始终在人们耳边回响。梨树县林海镇文化站长邓秀洁讲述,每逢清明节等特殊日子,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学生、爱国人士都会聚集在张九局子惨案纪念碑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就是为了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记者手记/
站在张九局子的土地上,一边是纪念碑上冰冷的文字,记录着侵略者的暴行与同胞的苦难;一边是村庄里温暖的烟火,诉说着和平年代的安宁与幸福。80年光阴流转,伤痛从未被遗忘,它化作一种力量,让这里的人们更加懂得珍惜和平、努力生活。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让每一个人都明白:和平来之不易,唯有祖国强大,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才能守护好眼前的岁月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