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干部化身“主播” 让“乡味”飘向全国 ——铁西区平西乡条子河村电商助农增收见闻 |
本报记者 张宪双 吕行
“家人们看过来,这是咱们条子河村刚摘的旱黄瓜,脆嫩多汁,都是大棚里自然生长的……”每晚6点,铁西区平西乡条子河村助农直播间里准时响起熟悉的声音。村党总支书记王浩泽、副书记张威化身“主播”,热情地向网友推介家乡特色农产品。这个由村干部们亲手打造的直播间,仅用两个半月的时间,就将30多种农副产品送上全国消费者的餐桌,用电商力量激活了乡村振兴的“一池春水”。
条子河村作为典型的棚膜经济村,全村700多个大棚年产黄瓜、柿子、豆角等农产品达5000吨。然而,长期以来,传统线下销售渠道单一,农民收益始终受限。“新时代的村干部得敢想敢干,不能让好东西烂在地里。”张威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刷短视频时了解到山东省联农商学院,去年12月专程前往学习电商助农经验。她带着满满的“干货”回到村里,召集村班子成员反复商议,一个大胆的想法逐渐成形,“咱也开个直播间,让农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
这一想法很快得到平西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乡党委专题研究后,委派人大主席许培建全程指导运营,从场地布置、流程设计到技术支持全程保驾护航。经过紧锣密鼓的筹备,今年5月8日,条子河村助农直播间正式开播。首场直播两个小时就成交80单,销售额超2000元,让村干部们看到了希望。
如今,这个由村党总支书记、副书记亲自带货,村会计、妇女主任担任助播,邻村的村干部帮忙打包发货的“硬核团队”,已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力军”。直播间不仅卖火了条子河村的旱黄瓜、草莓柿子、九月青豆角,还辐射带动了平西乡各村特色产品——西条子河村的乌米、九间房的小香瓜接连在直播间“C位出道”,仅小香瓜单品两场直播就售出70单,旱黄瓜更是连续一个多月热销不断,线下引来了数百名游客体验采摘乐趣。
“最初只是想帮本村蔬菜打开销路,没想到现在已辐射全乡30多种农副产品,真正实现了助农增收。”王浩泽介绍,自直播间开播以来,始终以“振兴乡村、服务农民”为主线,不仅让村里的农副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更让村民们尝到了科技兴农的甜头。截至目前,直播间已累计开播30余场,吸引线上粉丝超万人,达成销售订单几百单,总销售额突破2万元。
“我们的蔬果都是当天从田间现采现发,带着露水的新鲜劲儿直接打包发货。”王浩泽拿起刚采摘的西红柿展示说。在选品策略上,条子河村以“现采摘、零添加”的新鲜蔬果为核心卖点,从田间直采到品质把控全程溯源,每一份送达消费者手中的农副产品都带着泥土的芬芳与自然的纯净,用品质赢得了消费者的信任。
“这棵‘电商小苗’能茁壮成长,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的浇灌。”许培建感慨说,乡党委将持续加大扶持力度,以跨村联建为重要平台,进一步整合各村农场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同时主动对接市玉米产业办,深化与梨树、伊通、铁东等周边县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打通从田间到车间再到市场的产业链条,全力将直播间打造成乡村振兴电商助农的新标杆、新示范。
小小的直播间,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大梦想。条子河村的村干部们用镜头架起桥梁,让藏在山野里的乡味顺着网线飘向远方,也让土地里的收获变成实实在在的幸福。这股“直播助农”的新风,吹绿了黑土地的沟沟壑壑,书写着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鲜活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