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李雪 通讯员 宋昊洋 |
今年以来,市科技局聚焦市委“1288”总体工作思路,优化科技创新体系,着力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产业一体化发展,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促进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持续开展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双培育”行动,加快形成企业培育“雁阵”梯队,壮大产业发展“主力军”。截至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增注册22户,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30户。先后举办2次高新技术企业相关政策培训会,培育高新技术企业40户,第一批申报企业17户。培育省雏鹰企业2户、瞪羚企业4户,已向省科技厅推荐。
通过与省科技厅建立厅地会商机制,及时了解政策支持导向,围绕我市主导产业,建立科技项目培育库,开展项目申报培训,并组织企事业单位申报省科技计划项目。现谋划省科技项目50余项,征集工业、农业、社发等领域省科技项目建议书34项。目前,已有24个项目列入2025年度省科技发展计划,获批资金1137万元,带动企业投资2500余万元。开展市科技项目评审,经专家评审、党组会研究、公示等环节,确定95个项目立项。
推进金融助企纾困,常态化开展金融对接活动,推动解决企业融资需求共计2.95亿元。组织我市6家企业申报2025年度吉林省省级创业(风险)投资基金行业推荐项目,融资需求共1.54亿元。
推进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指导4家单位申报省科技创新中心,精细化学品、国能双辽电厂、双英种业3家单位获批筹建。推动吉春制药作为参与单位,联合吉林梅花鹿产业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辽源公司)等单位申报省科技创新中心,已获批筹建。今年2月28日,市中心人民医院的吉林省代谢性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被成功列入2026年度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筹建名单。帮助吉林省神经精神病医院谋划建设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正在对照中心建设标准,准备筹建申报材料。组织现代农业科学院申报省级科普基地,已顺利通过省科技厅专家评审。组织格林威尔农牧等4家单位与市农科院、吉林工程职业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对接,已达成合作意向。
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持续推进“双走进”活动,充分发挥科技部门桥梁纽带作用,常态化举办企业与高校院所对接会,深化供需双方精准对接。已组织我市安基建筑、吉华高新、宝利科贸、农科院、吉林师范大学等单位与长春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等域内外高校院所和企业开展有效对接。通过合作选派“科创专员”、开展项目研发,已达成产学研合作25项。
贯彻落实省“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常态化文件精神,组织企业申报省企业“科创专员”10名,我市“科创专员”已达57名。组织企业科技人才申报省“产业教授”,已向省科技厅推荐9名“产业教授”。提名省科学技术奖11项,其中自然科学奖1项、技术发明奖2项、进步奖8项,已报送省科技厅。
构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
谋划省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组织推荐讯达、药检所等6家省级概念验证中心和省级中试中心,等待省科技厅现场考察。落实《关于构建四平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实施方案》(试行),积极开展2025年度四平市创新研究院和技术转移中心备案工作。组织申报创新研究院8家、技术转移中心2家,已完成审查,下步将组织专家对各申报单位进行现场考察。通过政策宣讲、上门服务、集中培训等方式,深入挖掘技术交易潜力,大力组织开展技术合同交易,目前已完成技术合同认定登记34项,合同成交额1490.8亿元。聚焦科技成果转化,脱硫催化剂、新能源汽车转向柱、秸秆还田码条一体机等一批成果已开展转化。讯达科技“高阻隔尼龙包装技术”项目,已与成果方南京邮电大学达成合作,投资方京科(陕西)控股有限公司计划投资1.2亿元,项目顺利投产后,可建设年产能2万吨BOPA涂覆膜生产线,预计实现年产值5亿元。该项目已获批省科技厅“揭榜挂帅”项目,争取160万元资金支持。截至目前,通过项目实施、企业自行转化等形式,已完成科技成果转化3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