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


党徽闪耀映初心 基层治理暖民心
——双辽市新立乡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侧记

《四平日报》(2025年7月7日) 06版

本报记者 张鹏 通讯员 蒋鑫

盛夏时节,走进双辽市新立乡,错落有致的村舍中,生机勃勃的田野里,总能见到洋溢着幸福的笑脸。幸福微笑的背后,是新立乡党委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深耕基层治理沃土,用一项项务实举措和细致服务,架起了党心民心相通的“连心桥”。

敲门问暖纾民困 让关怀更贴心

“村里又疏通排水沟渠了,今年雨再大也不怕了!都能排下去。”双龙村的冯大爷一边在田间耕作,一边发着感慨。年初,新立乡双龙村为了群众汛期排涝顺畅,认真排查排水渠的淤堵点,雇用挖掘机清淤1800米,做到未雨绸缪。双龙村清理排水渠是新立乡“敲门暖心”活动的一个缩影。新立乡把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作为基层治理的首要前提,组织开展了“敲门暖心”活动,由党委书记牵头,党员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听民声、街头巷尾集民意,真心实意解民忧。从孤寡老人的柴米油盐、留守儿童的看护照料,到邻里间的鸡毛蒜皮、破损街路的修缮改造,党员干部们化身为移动的“民情雷达”,将服务的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让群众真切的感受到了政策宣讲有人上门、困难需求有人记录、矛盾疙瘩有人调解。截至目前,已累计收集困扰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54件,经研判分析,现已解决25件,剩余问题也在紧锣密鼓的推进中。

田间课堂传农技 让增收更有底

夏日炎炎,正是水稻管护的关键时节。高级农艺师邢耀国正蹲在地头,手把手地指导着丰产村的农户们高温季节水稻管理策略。“以前靠老经验,产量不稳定。现在有了专家到田头来教,啥时施肥、咋防虫害、怎么应对高温,心里明明白白!”种植户老李笑得合不拢嘴。新立乡将本土人才培养深度融入乡镇党校工作,把“我要讲什么、群众想听什么”相结合,走访群众创业、养殖种植等需求,挖掘域内土专家、田秀才和技术骨干组建了一支由农技专家、党员致富带头人、产业能人等组成的“助农先锋队”,开设田间微课堂,技术进村服务到田。截至目前,组织开展水稻玉米种植培训、农机具操作维修、特色种植、牛羊养殖等送技服务70余次,“助农先锋队”的足迹踏遍了新立乡的田野棚舍。通过精准的技术服务和产业链对接,公平村、山丁村的水稻种植分别被评为了全国”“一村一品”和全省“一村一品”,朝天椒、蚯蚓鸡等特色种养方兴未艾。

巧理云鬓细梳妆 让家园更宜居

车辆一驶入新立乡,新修建的便民服务区便会映入眼帘。两座凉亭里正热闹:一个凉亭中扑克打得热火朝天,另一个凉亭里象棋对局激战正酣。旁边古朴的长凳上,围坐着一群老人,正你一言我一语地追忆往事,时而兴高采烈,时而感叹不已。整齐的树木错落环绕,为这幅温馨画面添上宁静的绿意。然而,半年前这里还是雨天积水雪天打滑,歪七扭八的树木挡不住风沙的低洼三角区。今年以来,新立乡以街区改造为切入点,推动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积极向双辽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林业局等部门申请项目或资金,整合资源对中小学西侧的三角区进行了集中改造,垫平低洼土地、重新栽植树木花草、修建凉亭和普法宣传长廊等,既为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家长接送学生等候、老人锻炼养身提供了场所,又转变了三角区以往常清常乱的被动治理局面。与此同时,新立乡组织各村开展村庄集中清洁行动,针对易产生生活垃圾乱倒现象的节点栽种花草,在易堆积建筑垃圾的点位安放便民座椅,有效引导村民养成定点、分类投放垃圾的良好习惯。落实门前三包、道德银行赋分、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选等工作,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热情,主动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中。党员带头干、网格化管理、全员齐参与,新立乡正在“巧理云鬓”的精细功夫中,绘就着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新画卷。

躬耕不辍,情暖热土。新立乡通过党建引领,推动干部下沉至一线、服务延伸至末梢、治理融入至日常。叩门问暖、纾解急难;田间课堂、赋能发展;巧理家园、扮靓生活……每一项具体的工作都如同涓涓细流,汇聚成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增进民生福祉的磅礴力量。在这里,“让群众满意”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日常、做在经常的具体行动,奏响了一曲党群连心、共建共享的优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