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助力和美乡村建设 |
|
编者按: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乡村建设水平、乡村治理水平,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支撑。在今年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市委作出“要坚决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决策部署。市政协党组坚持与市委同频共振的政治站位,选定“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档升级”作为今年重点协商议题,组成调研组开展调查研究,以实际行动助力市委决策部署落地落实。
关于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档升级的建言报告
市政协调研组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习近平总书记擘画乡村振兴的战略基点。近两年,中央一号文件聚焦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出重要部署,吉林省委锚定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围绕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重点谋划重点推进。今年,市委、市政府紧扣中央和省委要求,因地制宜提出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的建设目标。广大政协委员高度关注,认为这是我市争当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排头兵”,下好“先手棋”的关键“棋眼”,标志着我市乡村建设行动从“全域治理”迈上“全面升级”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为此,市政协甄选“深入实施‘十百千万’工程 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档升级”这一议题,作为政协常委会胸怀国之大者、服务中心大局的年度重点协商计划。会前,在市政协主席侯川的指导下,副主席刘红军率队组成专题调研组,紧盯党政所谋、部门所为、群众所盼,致力我市和美乡村“整体达标”向“品质示范”跨越,打造东北“黑土粮仓·和美典范”的四平样板,比照先进、深度调研、精谋建研,形成报告如下:
一、基础优势:深学“千万工程”精髓,四平实践成效显著
打造“清洁能源+现代农业+生态旅游+科普教育”农业产业化新业态。二是组建利益联结。德阳“挂面村”,有机吸纳整合市属平台公司中江建投集团、新华网亿连与村集体合股成立的田园欣荣运营管理公司,以及村民投资资金,建立“村集体+国企+民企+农民”的四位一体利益联结机制,有力支撑发展建设资金所需,形成共同创富、繁荣发展良好局面。
(三)激活闲置资源,集群化发展新兴业态
一是创新发展小业态集群。德阳市长江村打破乡村依赖传统种植养殖业观念,树立小业态集群发展理念,通过灵活多样的经营模式,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入驻,充分盘活乡村闲置资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新业态,已建成2个项目区,汇集众多新型乡村田园文旅子项目,走出一条集约集群发展新业态的新路。二是活化利用闲置房产。长江村集体充分利用乡村空壳学校闲置资源,采取村民入股分红方式,创建“撒野营地”项目,吸引大批露营爱好者前往。此外,有效利用农村空置房资源,打造法国乡村休闲场景的金悦雅斋项目,成功引入“在野”咖啡和“無染”文创休闲小院2个子项目,下步还将有中医名医馆、尼泊尔名匠工坊、旌创温泉民宿酒店、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等项目陆续入驻,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和源泉。
(四)能人引领带动,雁阵化激发内生动力
一是招引能人返乡创业。烟台市大力加强乡村人才引进,打造头雁矩阵。其中龙口市渡口村招引高层次人才回乡创业,投资1300余万元建立“爱渡农业”网红5D草莓大棚和精品民宿两大特色景点。改变单一产业模式,把直播带货、电商加盟、商超供货、观光采摘有机结合,推动各类农产品的销售,促进休闲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从年初到4月中旬共销售樱桃10万公斤,草莓17.5万公斤,其他农副产品5万余公斤。二是推选能人上任带富。烟台市福山区西马疃村推选能人担任村书记,通过“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鼓励村民入股,按照“四季有瓜果,月月可采摘”的理念,采取草莓、黄瓜、西红柿等20余种暖棚果蔬轮种的方式,先后垫资440余万元建设草莓、西瓜大棚48个,实现全年采摘不断档,累计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00万元。
四、对策建议:贯通五大升级路径,加速提档升级突破
调研组通过深入“三县两区”,直观乡村环境明显改善和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显著成效,一致认为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牢记总书记嘱托,交出一份乡村建设高分政治答卷,为下步提档升级再上新台阶夯实了振兴基底。
(一)政治对标见行动,全局谋划站位高
市委、市政府站在旗帜鲜明讲政治的全局高度,把高质量实施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重要政治任务,深入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奋力描绘乡村全面振兴四平新图景。在市委八届八次、九次全会和市委农村工作会上作出的一系列顶层设计和施政要点,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省委部署要求高度契合,通过有的放矢的深入实施,为我市高站位、高标准统筹推进城乡共同繁荣打牢坚实基础。
(二)五级联动齐上阵,全域推动力度大
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和市农业农村局精心指导推动下,全市上下市、县、乡、村、社五级联动,各担其职、各尽其责、各显其能,形成“一盘棋”一抓到底的强大合力。扎实推进市域内771个行政村(社区)全面开展“三清一改一建”村庄清洁行动,持续开展春季、夏秋集中整治攻坚战,村庄清洁覆盖率达100%,共创建“千村美丽”村86个、“百村示范”村22个,切实打牢组织保障基础。
(三)多维提升下真功,全景呈现效果好
全市上下蓬勃发展现代化种养殖特色农业和庭院经济、休闲农业等新业态,粮食产量实现二十一连丰,村级集体收入达到1.8亿元,农民收入实现20614元,全省前三。持续完善水、电、路、网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341公里,自来水普及率已达99.21%。持续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展现和气和谐和顺新风貌。全方位推进和美乡村“产值”与“颜值”俱佳,为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生活水平,打牢“形魂兼备”的发展基础。
二、短板和不足:制约提升因素潜在,有待做好多重强化
调研组通过汇总农林界别委员深入一线问计问需的反馈,认为我市和美乡村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标“千万工程”经验和先进典型案例,仍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划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
少数乡村建设规划属于工程建设式单项规划,距系统建设发展型复合规划尚有一定差距,与当地自然资源及产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缺乏统筹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引领发展建设作用不够强。
(二)产业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升级
部分乡村产业仍以传统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产业结构单一,支撑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近两年,玉米价格低迷致使部分从业者收入减少。特色农产品还没形成优势产业,“平地生香”“伊鹿高鸽”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促进农民多元化增收的乡村新业态还需进一步提级增效。
(三)长效机制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少数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管护机制还不完善,如自来水每年120元定额收费导致维护费用不足和少数村民用自来水浇地、饮牲畜引发的不公平问题,垃圾处理不及时第三方与乡镇责任不清、相互推诿问题,中小养殖户畜禽粪污处理不规范问题等。
(四)示范村建设资金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示范村建设资金基本依赖于政策性资金,来源单一且数额不足,缺少平台公司和民间资金注入补充,与高标准、多元化需求不相匹配。少数示范村建设资金使用有“撒芝麻盐”倾向,尚未形成“压强效应”,致使示范村建设提档升级受到制约。
(五)“领头雁”式能人选育有待进一步加速
农村人口流失和老龄化日趋严重,类似伊通建国村孙国柱、双辽巨兴村赵德仁等“超期服役”的带头人不在少数,具备现代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生代“领头雁”后继乏人,加快选育新型乡村发展带头人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域外启示:更新理念做足特色,勇于探索破题密码
当前,全国各地掀起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热潮,涌现出一批成功典型案例。本着学好用足域外经验,为我市和美乡村提档升级提供有价值参考的思路,调研组精选农业农村部推荐典型案例,深入山东烟台和四川德阳进行实地考察,深度剖析梳理四方面典型经验。
(一)超前精谋规划,片区化激活全域价值
一是跨乡镇“区域规划”。龙口市创新引入片区化理念,探索水源地保护利用新模式,规划“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涉及2个乡镇,涵盖20个村庄,打造环湖休闲观光美丽乡村示范带,成功实现“筑巢引凤”,现有农光旅一体化等亿元项目4个,数字农业产业园等5000万元项目3个,带动当地酸枣、松茸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群众增收5000万元以上。二是精品村“单点规划”。德阳市统筹规划乡村建设,明确每个县必须集中力量打造一个“精品村”。中江县觉慧村以“一碗面,一座城”为理念,以国家地理标识产品和省非遗产品—手工空心挂面为核心产业,聘请清华大学设计院作总体规划,成功打造中国“挂面村”,年接待游客55万人,走出富民强村新路。
(二)资金资源融合,多元化破解投入难题
一是国企龙头项目带动。烟台市“王屋湖融合共富先行实践区”,成功引进国有企业华电集团,总投资6亿元建设农光旅一体化项目,
经与对口部门协商、征集专家建议和综合分析比较,调研组建议,我市当前应着重扭住规划、产业、机制、典型、人才五个关键,统筹多路并进,加速率先突破,必将推动和美乡村建设提档升级取得更大成效。
(一)绘制一张蓝图,构建全域科学规划新体系
坚持规划先行,构建“三级联动、多维融合”规划体系,为全市和美乡村建设提供系统性引领。一要谋定市县战略坐标。对标《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围绕“高质量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提升农村现代生活水平”,一体谋划和深度融入四平市及各县区“十五五”规划。创新“全域景区化”规划理念,系统布局“山湖林田村”共生的和美乡村风景体系。二要提升各县区“主题片区差异化规划”维度。借鉴烟台王屋湖模式,因地制宜规划打造平原粮仓提质区、城郊农文旅融合创新区、山林医药康养示范区等特色片区。三要制定“一镇一册”规划实施方案。推行产业布局图、生态保护图、设施建设图“三图合一”,建立实施规划刚性约束机制和特色发展联动机制,推动“一村一品”向“多村一品”升级。
(二)扶持一批产业,做优特色强农富民新业态
坚持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行“特色产业+富民”行动,开创“黄金玉米链铸产业根基、小业态集群拓共富路径、黑土地IP树振兴标杆”和美乡村兴业致富大格局。一要重点围绕玉米做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主链。延伸拓展特色种植、养殖产业链优化,强化“平地生香”区域公用品牌运营促进产销两旺,筑牢农业强市根基。二要激活“小业态集群”强引擎。复制德阳“一碗面搞活一个村”路径,聚力打造“笨面村”“花生村”“豆包村”“大棚村”等特色品牌网红村屯。创新“轻资产运营”模式,着力围绕空置房改造、空壳校舍转型、庭院经济升级,打造农村闲置资产再生场景。三要擦亮黑土地特色文化IP。融合创新拓展“黑土地+农文旅数”融合赛道,大力发展民宿、宿营地、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田园综合体、农村电商、乡村养老等新业态,促进乡村百业兴旺繁荣发展,铺展粮仓变金仓、村庄变景区的四平画卷。
(三)完善一套机制,构筑协同长效管护新常态
坚持宜居宜业,统筹“环境长治久美、多元主体共治、资金源头活水”三大维度,整体提升乡村治理效能。一要建立健全“政府指导-多方参与-村民主体”的协同共建机制。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多元化农村公共服务保障,充分激活村民自治主体功能,开创共建共享新局面。二要建立健全“一时美”变“持久美”的管护机制。升级完善农村安全饮水收费、生活垃圾处理、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等机制,逐步推行智慧化环境监测督促体系,促进和美乡村“天天美、年年美”。三要建立健全“村集体+国企+民企+农民”多渠道资金资源联结创富机制。创新转化烟台德阳吸纳资金投入模式,充分发挥市属国企功能作用,设立市级乡村振兴基金,开发推广“保底分红+溢价分成”“村民劳务入股”等模式,构建国资撬动、市场运作、集体活权、村民受益的四级资金保障网,实现“建管一体、永续发展”的四平善治标杆。
(四)培塑一流典型,树立精品示范引领新标杆
坚持典型引领,实施红色堡垒筑基、精品片区攻坚、乡风文明润泽三措并举,打造精品和美乡村示范标杆。一要实施红色筑基行动,深入落实固本强基工程,强化村级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创新“党群共治双轮驱动”,将各村党支部打造成强农兴业富民的红色驿站和党员致富先锋岗,筑牢组织保障根基。二要实施示范攻坚行动。对标德阳“五个集中”经验,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黑土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专项、农村流通与农资保障等资金,以及国家农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转移支付项目、人居环境整治与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形成“集中投入——重点突破——示范带动”的良性循环。三要实施文明新风润泽行动。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持续推动移风易俗革新,大力弘扬和谐和顺新风尚,切实为和美乡村建设凝心聚力、塑形铸魂。
(五)招揽一班能人,点燃雁阵梯队带动新引擎
坚持政策激励撬动、市场化机制联动、培育体系驱动,实施“本土育强+新锐激活”双轨战略。一要实施本土头雁精锐化工程。创新“村级CEO”培育机制,推选推广一批双辽巨兴村“赵德仁式”产业领军者和致富能手,联合高校开设“红雁特训营”,全面提升创业带富、产业链运营能力。二要实施经营主体规模化工程。加大经营主体孵化、育强、示范全链条扶持,推动“小、散、弱”向“链主群”转型升级,打造一批领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型、管理型能人。同时建立“把能手培养成党员、把党员推选成村干部带头人”双培机制,不断壮大我市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主力军队伍。三要实施引雁归巢集聚化工程。制定推出吸引域外新锐人才返乡的创业贷款、安居补贴、包保服务、荣誉激励等“引才政策包”,推广“专业团队+村集体”联营模式,积极引入“乡村运营官”操盘文旅项目,领航乡村新兴业态矩阵式发展,全面打造持续释放乡村振兴澎湃动能的“头雁示范引领、强雁集群攻坚、雏雁接力续航”四平雁阵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