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日


打出组合拳 绘就新图景
——铁西区农业农村局助力农民增收工作记事

《四平日报》(2025年7月1日) 05版

通讯员 于德涛 杨俊杰

今年以来,铁西区农业农村局大力实施农民增收行动,围绕“扎实做好乡村振兴大文章”工作主题,把提高农民收入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的核心任务,从促进农民工资性、转移性、财产性、经营性等四个方面增收举措入手,打出增收组合拳,绘就民生新图景,夯实农民增收基础保障。

稳住农业基本盘

增加转移性收入

围绕政策保本、经营增效的思路,激活农民持续增收的内生动力。严格落实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考核责任制,确保全面完成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生产目标任务,实现全年粮食稳产增收,保障种粮农民收益。通过按时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落实惠农补贴管理长效机制,确保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玉米和大豆生产者补贴、保护性耕作补贴、新购农机补贴等惠农补贴及时足额发放到位,促进农民节本增收。

聚焦农村新业态

增加经营性收入

通过政策引导、典型示范、村企共建等方式,积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乡村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各项事业发展。充分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盘活资源和资产潜力,实施“联农富农”机制,推动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服务带动小农户共同发展模式,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农民大力发展经营性产业,将其作为政策扶持的重点,倡导农户发展小养殖、小手工、小电商、小文旅、小仓储等多种经营模式,让农民分享更多产业增值收益。依托花溪谷、六之维、领先葡萄园等现代棚膜园区打造特色果蔬产业,形成集采摘、观赏、批量销售于一体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将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纳入年度计划,组成农技专家服务团队深入村屯开展技术服务。引导农户利用家庭院落、房前屋后等闲置空地,以“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社+庭院”等模式,发展“九月青”豆角、草莓、葡萄、食用菌等种植,家禽、家畜、蜜蜂等养殖,开展腌制、烘干、榨油等农产品初加工产业。鼓励利用庭院种植支持庭院经济与乡村旅游相结合,打造“庭院采摘”“庭院农家乐”等文旅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实现农业、加工、销售、餐饮、休闲等服务业有机结合,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拓展增收空间,赋能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以“乡土记忆活化+农旅融合创新”为核心理念,打造以豆包、玉米等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为主的优质农副产品品牌,大力培养“乡土人才”,全力推进农村电商、冷链仓储、稳产保供等工作,促进“农业+电商”“农业+物流”快速发展,拓宽本土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推动农业产业水平整体跃升,有效增加农户经营性收入。

紧盯岗位新需求

增加工资性收入

积极实施农民工工资性收入提升20%行动。明确政府投资项目本地用工比例,平西乡各部门在设计谋划道路交通、水利设施、农田建设、乡村旅游等政府投资项目和配套设施建设项目时,要在项目招标和合同中规定本地农民工的最低雇佣比例,优先使用本地劳动力,要结合项目推进,适当提高劳务报酬,及时开展使用本地劳动力督促检查,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寄回带回打工收入和子女抚养费、老人赡养费,确保措施落地见效。依托市、区人社局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鼓励创业就业人员提高自身素质和就业技能。联动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月、金秋招聘月等线上线下招聘活动,确保全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0.7万人以上。广泛宣传促进就业创业政策,为村民提供真实有效的岗位就业信息,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务工收入水平。

盘活农村资源链

增加财产性收入

通过强化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和促进作用,全面落实农民持续增收的决策部署,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稳妥有序投向富民产业,落实好财政、金融、用地、人才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以投资兴业促增收,切实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全面开展村屯“册外地”收益分红工作,严厉整治侵害农民利益的腐败问题和不正之风,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制定促进农民增收措施办法,科学把握不同村的差异性特征,因地制宜,积极有效提高农民财产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