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会福利院: 方寸院落里的“烟火幸福” |
|
本报讯(全媒体记者 魏静 通讯员 胡芳舒)晨光穿透篱笆,洒在市社会福利院的菜园里。收养人员于大爷弯着腰,指尖轻抚过沾着露水的黄瓜藤,正仔细为菜地除草。这片占地3000余平方米的“自留地”,是老人们的“心头好”——刚浇过水的茄子秧、在风中沙沙作响。“咱种的菜不打农药,玉米煮出来甜得很!”于大爷直起腰,脸上的皱纹笑成了沟壑,语气里满是丰收的自豪。
当第一缕阳光铺满院落,福利院的操场上已响起轻柔的音乐。康复师小王带领30多位收养人员舒展筋骨,八段锦的招式里,李大爷的动作格外舒展:“以前总窝在屋里,现在每天晨练完,胃口都好了,能多吃一碗饭!”而几步之遥的菜园里,“种植小组”的成员们正忙着浇水施肥,他们给每块菜地都立了“责任牌”,从播种到收获,用双手编织着自给自足的“菜篮子”。
入夏前,工作人员就按尺码分好了轻薄的夏装和透气的布鞋,挨个儿送到老人手中;走廊的公告栏上,“卫生小组”的值日表写得清清楚楚,收养人员小刘正挥着扫帚清扫落叶:“每天轮流干活,院子干净了,心里也敞亮!” 更让人动容的是午后的棋牌室,“牌友小组”的老人围坐一桌,楚河汉界间笑声不断;手工屋里,几位阿姨正用彩线绣着牡丹——这些自发成立的小组,让每个人都成了院落的“主人”。
“我们要让每位院民有尊严地生活。”院长许洪志的话落在每一个细节里:厨房的食谱每周更新,糖尿病老人有专属餐食;康复室的器械旁,医护人员手把手指导训练。这里没有冰冷的设施,只有泥土的芬芳、晨练的欢歌,和一群人相互扶持的温暖——当朝阳洒满菜园,于大爷放下除草的锄头,身后是此起彼伏的“开饭咯”吆喝声,烟火气在方寸院落里升腾,织成了“家”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