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科技“智能量” 赋能环卫“高质量” ——铁西区推进环境卫生管理现代化记事 |
通讯员 赵雨帆 吴禹浩
铁西区以“绣花功夫”推进城市精细化管理,通过人机协同作业模式与智慧化管理手段的深度融合,让城市颜值实现质的提升,将民生温度融入每一个管理细节,在城市环境卫生领域书写出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
在推进环境卫生管理现代化的进程中,铁西区积极探索“传统+智能”的双轮驱动模式,通过智慧化手段构建起全域覆盖的“管护网络”。在日常管理方面,铁西区实行“分路段定人定岗”的责任制,将62条街路科学划分为若干网格,实现环境卫生问题“分钟响应”的快速处置机制。这种网格化管理模式,让每一条街道都有专人负责,每一个问题都能及时发现并解决,大大提升了城市环境卫生管理的精准度。
在清运路线优化领域,铁西区通过精准统计各中转站垃圾产生量,运用智能算法动态调整清运路线,实现了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过去我们按照固定路线清运,有时会出现运力浪费或清运不及时的情况,现在通过数据分析实时调整路线,不仅提高了清运效率,还降低了作业成本。”铁西区环卫处调度中心工作人员介绍说。这种智慧化的调度模式,让环卫作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规划”,大幅提升了管理效能。
在应急管理领域,铁西区创新建立“1+4+N”快速响应机制,以1个统筹调度中心为指挥中枢,4支应急分队(机械作业、设施维修、市场监管、社区支援)24小时备勤,N个社区网格员联动巡查,形成覆盖全区的应急管理网络。这套应急机制经受住了近期降雨的考验,在多次强降雨天气中,应急分队迅速出动,与社区网格员协同作战,及时清理积水路段、疏通排水设施,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行。这种智慧化与网格化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让铁西区的环境卫生管理实现了从单一作业向多元治理的转变。
数据赋能筑牢洁净根基
构建现代化作业体系
走进铁西区的环卫作业现场,一组组精准的数据正勾勒出城市保洁的精密脉络。年初以来,铁西区累计出动保洁人员已超9万人次,这些身着“环卫橙”的城市美容师足迹遍布全区62条主次街路与163个社区代管小区,用脚步丈量城市洁净的边界。在垃圾清运领域,共完成了19250吨生活垃圾转运、11360吨秸秆禽粪清运的硬核任务,以“日产日清”的作业标准守护着城市的环境卫生底线。
据本月第三周数据显示,铁西区2080名一线保洁人员日均作业时长超12小时,他们与71台次大型作业车辆、5320台次电动作业车辆、616台次手推车形成高效协同,构建起覆盖全域的立体化清运网络。在设备保障方面,同步完成118辆电动三轮车、197个垃圾箱的维修养护工作,通过制度化的维护体系确保设备完好率稳定在98%的高位水平。在垃圾转运枢纽环节,全区15个中转站严格执行“消杀—压缩—转运”的闭环管理流程,每周完成4920次专业消杀作业,日均转运生活垃圾量超270吨,用数据化的管理手段筑牢城市环境卫生的根基。
以数据为驱动的作业模式实现了从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在铁西区的环卫指挥中心,实时更新的作业数据大屏正在运行,从人员出勤到设备调度,从垃圾产量到转运轨迹,所有作业环节都实现了数字化监控,为城市洁净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民生导向点亮温情坐标
彰显现代化服务温度
铁西区始终将民生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将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末梢,在城市管理中点亮一个个“温情坐标”。针对代管小区老龄化率高的特点,铁西区创新推出“敲门服务”,每周安排专人上门为高龄老人收集生活垃圾,同步开展楼道清理工作。这项贴心的服务不仅解决了高龄老人的实际困难,更温暖了老人们的心。
在露天市场管理方面,铁西区对4个露天市场实行“三定三查”制度,定经营区域、定垃圾投放点、定保洁频次;查摊位卫生、查设施完好、查秩序维护。通过这种制度化的管理模式,规范市场经营秩序,保障市场周边的环境卫生。铁西区通过设置“环卫监督岗”,引导商户参与环境自治,形成“商户自律、环卫监管、市民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这种民生导向的管理模式,让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从“政府主导”转向“多元参与”,大大提升了管理的实效性与市民的满意度。
在提升服务质量的同时,铁西区还高度重视环卫工人群体的权益保障。通过建立“环卫工人爱心驿站”,为一线作业人员提供休息、饮水、取暖等贴心服务;在夏季高温天气,开展“送清凉”活动,为环卫工人发放防暑降温用品;在传统节日,组织慰问活动,让环卫工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与尊重。这些举措改善了环卫工人的工作条件,增强了他们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为城市环境卫生管理注入了人文关怀。
智慧升级构建管护网络
创新现代化治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