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23日


走出小课堂 链接大天地
——梨树县关工委推进“基地+思政”品牌建设纪实

《四平日报》(2025年6月23日) 05版

通讯员 王新月 戴煜 赵晶怡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梨树县关工委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基地+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建设,多措并举拓宽育人渠道、丰富育人内容、提升育人实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筑牢根基。

打造多彩教育课堂

让思政教育“活”起来

为了让思政教育摆脱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梨树县关工委依托未成年人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探寻“基地+思政”教育的最优路径,有效提升未成年人的法治素质。

结合基地资源特色,打造针对性思政课程。县教育局与县人民检察院、县公安局、县司法局共同建设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文字、图片、图表及声、光、电等科技手段,设置智能问答区、互动法治游戏区、综合体验区,将智能技术、实践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使学生们能够从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沉浸到法治文化当中。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拓宽法治教育渠道。以梨树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为平台,通过分析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工作;打造线上3D实景全仿真在线法治教育基地,以第一人称视角实现智能导游、寓教于乐,实现法治教育均衡化、常态化、全覆盖;创新模拟法庭形式,进一步锻炼同学们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检察官进行系统分析,让同学们更深刻体会到法律的严谨与公正。

整合多方资源力量,打造特色法治教育课堂。加强基地与学校等单位的合作,主动将检察教育计划安排纳入学校思政课程教学计划;强化基地思想建设,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优质教育成果的产出地、破解法治教育实践难题的指导地、“检校”协同建设的学术基地;加强与学校联合行动,主动联系学校组织来基地接受实践教育,组织优秀检察官担任“法治副校长”;加深各基地之间的合作交流,促进相互学习、共同提升。

发挥教育基地优势

让思政教育“实”起来

四平现代农业科学院关工委充分发挥中国黑土地博物馆、“梨树模式”实训基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让青少年在实地参观和体验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感悟,打造思政育人“立体空间”。

优化建设管理,提升思政教育质量。注重加强中国黑土地博物馆(“梨树模式”展览馆)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发展,不断完善展陈内容,多举措提升教学效果;结合历史文化和资源特色,围绕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等重要内容,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思政课程;采取集中学、访学、自学等方式,切实强化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有效夯实理论基础、提升教学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形式,增强思政教育实效。开展“线上线下”科普教学,围绕中国黑土地博物馆为各级各类团队进行现场教学600余次、涉及20000余人次,与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开展黑土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线上培训,并邀请知名专家授课;利用“田间课堂”送学,组建“蒲公英科技服务志愿队”,在春种前、秋收后到村民广场、农户家中、田间地头,打通科研服务农村“最后一公里”;打造“黑土讲堂——行走的思政课”品牌教学项目,围绕“农业强国建设”“黑土记忆传承”“黑土地特色文化弘扬”三大主题,助力培养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时代新人。

加强资源整合,形成思政教育合力。县关工委主动协调,加强基地与学校、团县委之间的合作,将思政课程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让青少年在实践探究中深化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运用;通过联系企业、群众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思政教育工作,采取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为青少年提供引导和帮助;依托中组部、农业农村部“农村实用人才实训基地”,省农业农村厅“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实训基地”等,为各级各类团队开展现场教学,三年来承接各类培训班182期、14000余人次;组织老教师、老专家编写乡土教材,宣讲农耕故事,弘扬民族精神。

用好档案资源“活教材”

让思政教育“深”起来

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县关工委积极挖掘和利用档案资源,努力建设青少年思政教育“大课堂”。传播红色基因、讲好梨树故事,使思政教育更具深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注入精神力量。

县档案馆立足馆藏优势,赋能思政教育。围绕“梨树英才”“建党百年”等主题,累计征集历史照片2000余张、实物档案1000余件,构建起特色鲜明的县级红色资源库。2024年,新增“抗美援朝老兵”专题口述档案20余份,并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梨树记忆 档案征集”专栏连载,以“文字+音频+老照片”形式生动还原志愿军战士的战场经历、家国情怀;以“档案进校园”活动为抓手,联合县关工委、县教育局走进学校,通过展板的形式,展示涵盖馆藏珍品、党史人物、梨树英才、民生发展等内容,充分发挥档案资政育人作用。

深化联动协作,构建育人新格局。在“永远跟党走”图片展中,县实验小学、郭家店高中、吉林建筑科技学院的学生通过1934年县城中街、1941年县城南城门等老照片,触摸到梨树发展的脉搏;在《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线上展览活动中,创新采用“一码通览”技术,将档案以数字化呈现,青少年扫描二维码即可观看珍贵档案高清影像,实现“屏幕变黑板、手机变教具”的教育资源共享新格局。

聚焦育人使命,谱写发展新篇章。常态化开展“档案馆开放日”,让青少年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在县关工委、县教育局支持下,培养“小小档案讲解员”开展活动,让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传播梨树红色故事,实现“从听到讲”的成长蜕变;将“档案进校园”巡展活动延伸至乡村学校,让更多乡镇学生在家门口接受红色教育,真正实现“一个基地辐射全域”,为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梨树青年贡献力量。

做好理论实践融合文章

让思政教育“强”起来

只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让思政教育更具生命力和影响力,培养出真正具有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少年。梨树县蔡家镇依托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积极开展思政教育,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体验场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

夯实“大思政课”文化根基。积极挖掘本地红色文化、农耕文化、历史文物、民俗风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实践教育基地,整合关东农耕博物馆、睿鹏红色教育博物馆、柳条边遗址等特色资源,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多元化实践平台。

开展形式多样的协同育人活动。强化党委政治引领,践行“党建带关建”机制,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红色资源、乡土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设计“理论教学+基地实践”一体化课程,有效提升青少年的实践、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与周边学校、高校开展合作,建立研学教育实践基地,共享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学课程和实践机会;举办“红色基地研学行”“农耕生产实践体验周”等主题活动,通过参观学习、实地调研、志愿服务等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思政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互联网+乡土文化”双引擎教育形式。镇党委加强对基地和学校指导,利用“互联网+乡土文化”新兴教育形式,让孩子们在网络上就可了解农耕知识、走进农耕文化,激发乡土文化内生动力,培育兼具文化底蕴与现代视野的新时代青年;通过当地非遗传承人等名人在抖音、快手平台发布农耕题材作品、宣传当地民俗文化传承的短视频,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本地参观。

构建“多维基地矩阵”

打造思政教育“立体课堂”

梨树县关工委以打破单一课堂局限,实现覆盖多元育人目标,契合时代发展需求为出发点,突破思政课传统模式,形成 “理论有深度、实践有温度、科技有力度、社会有广度” 的育人新格局。

梨树县沈洋镇党委认真践行“党建带关建”机制,积极支持关工委工作,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载体作用,组织开展多维度、多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沉浸式、场景化、全过程”的思政育人体系。

加强实践基地建设。镇党委层层压实责任,形成“镇党委书记亲自抓、主管副书记重点抓、各级关工委具体抓、相关部门配合抓”的工作格局,努力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成青少年思政教育“大课堂”。

打造“红色思政”育人体系。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以红色历史知识学习、红色精神感悟、红色文化体验、革命精神教育等为核心进行系统课程规划,设计“场景化”课程体系,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感悟红色文化、永葆初心使命。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组建涵盖镇领导班子成员及关工委主要领导、教育、司法、派出所、共青团、妇联、中小学教师和“五老”骨干的思政宣讲团,通过定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专题培训、思政课教学研讨会等形式,提升专兼职教师爱国主义教育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为开展青少年“大思政课”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