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8日


扎根黑土践初心 乡村振兴绽芳华
——记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

《四平日报》(2025年6月18日) 01版

全媒体记者 张鹏 通讯员 李金欣

在梨树县广袤黑土地上,有一位飒爽英姿的女性,她出身农家,却带领乡亲们创下年产值超千万的农业奇迹。她是全国人大代表,也是用科技与担当守护“中国饭碗”的新时代劳模典范。她就是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凤香。

从5人合作社到辐射万亩良田,从传统耕作到智慧农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韩凤香用14年光阴书写了一部“黑土蝶变史”。她以“敢为人先”的闯劲、“科技赋能”的巧思、“甘于奉献”的情怀,将“梨树模式”推向全国乃至世界,成为新时代农民的佼佼者。在韩凤香的带领下,合作社先后获得吉林省粮食安全宣传教育基地、吉林省高素质农民培育省级实训基地、吉林工程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实训基地”称号。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致富”

2010年,韩凤香成立梨树县凤凰山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当时,她挨家挨户走访,用“双保全统”模式(保产量不低于周边、保农资价格不高于市场,统一供种供肥、播种植保、收获销售)打消农户顾虑,不少农户尝试性加入合作社。

在一次农技培训中,韩凤香接触到“秸秆覆盖还田”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她敏锐地意识到这种技术正是拯救黑土地的良方。于是,她开始在合作社推行“梨树模式”——秋收后秸秆就地覆盖,春播时免耕播种。实行“梨树模式”三年后,土壤有机质提升了20%,化肥使用量减少30%,粮食产量突破吨粮大关。

2023年,该合作社引入物联网技术,在田间安装气象监测站、土壤墒情传感器,通过卫星遥感实时掌握作物长势。韩凤香举起手机展示:“现在哪块地缺水缺肥,无人机直接飞防,节水20%,节肥15%,每公顷降成本700元。” 如今,该合作社土地经营规模达1000公顷,固定资产超800万元,拥有73台(套)先进农机。2024年,该合作社粮食总产量突破1000万公斤,带动周边9个村800余户农民增收,户均年增收超万元。昔日的“空心村”变成了“黄金田”,韩凤香用数据证明,集约化生产不仅能保粮,更能增收。

从“卖原粮”到“全产业链”

“不能只会种粮,更要让粮食变成‘金饽饽’。”韩凤香在产业布局方面展现出惊人魄力。她以“种养加销”一体化模式,重构现代农业价值链。

为响应“秸秆变肉”工程,韩凤香投资建设标准化牛舍,养殖肉牛160头。秸秆粉碎后加工成饲料,牛粪经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形成闭环生态链,在不断探索中找到了秸秆变废为宝的生态密码。

改变“卖原粮”现状,转战精细化加工。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24年,韩凤香创建了“韩凤香”“韩小丫”两大品牌,推出笨榨豆油、鲜食玉米、有机面粉等系列产品。她带着样品跑展会、上直播,与新华社、高铁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24年,销售额达180万元,2025年的目标是翻一番。”韩凤香说。在长春农博会展厅,“韩小丫”甜糯玉米礼盒被抢购一空,消费者点赞:“吃出了阳光的味道。”

“年轻人爱刷抖音,咱就用流量带货。”韩凤香组建电商团队,开设直播间。2024年“双十一”,她亲自上阵直播:“老铁们看好了,咱家的面粉揉面团自带麦香,做馒头一层层掉渣儿。”这场直播吸引30万人次观看,单品销售额突破50万元。如今,该合作社电商年销售额占比超30%,真正实现“手机变农具,直播成新田”。

从“泥腿子”到“国际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韩凤香的视野早已超越田间地头。她以农民身份登上国际舞台,用中国智慧贡献全球粮安治理。

2024年、2025年全国两会,她积极建言为亿万农民发声。“粮食收购价要跟着市场走。”“智慧农业需要政策倾斜。”韩凤香直击行业痛点,建议稳定粮食收购价格、加大智慧农机补贴力度。她的发言引发强烈共鸣,多位代表委员为其点赞:“这是真正在泥土里摸爬滚打出来的建议。”

2024年,在全国两会代表通道上,韩凤香讲述了自己作为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故事,表达了要把家乡宣传好、把“梨树模式”推广好、把粮食安全扛得更稳的决心和信念。她说:“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农民人大代表,为黑土护航、为丰收奔忙、为百姓所想,就是我的使命担当。”

为弥补农业技术知识的欠缺,带领合作社做强做优,多年来,韩凤香始终不忘充电学习,在坚持自学农业知识外,她先后参加多所院校培训学习。2017年,她作为高素质农民被省有关部门送往法国学习现代农业;2023年,通过考试获得国家级农业经理人职业证书并被省人社厅聘为高级农技师;2024年6月,随全国人大代表团访问俄罗斯,介绍属于中国的“农业经验”。如今,“梨树模式”已在俄罗斯等国试点推广,为全球贡献黑土地保护的“中国方案”。

“我们要做科技的主人。”谈起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时韩凤香表示,要与高校合作,通过研发AI“数字新农人”培训体系,培养更多掌握无人机操作、智能监测技术的新型农民。

从“追梦人”到“暖心人”

在追逐农业强国的路上,韩凤香始终不忘回馈社会,用肩膀扛起社会责任,用温情书写人间大爱。合作社成立之初,韩凤香优先考虑带动25户留守老幼病残、困难家庭入社,安排有劳动意愿的留守劳动力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获取酬金、贴补生活。与此同时,她还投资15万元,购买50只羊,发放给本村17户困难家庭养殖。韩凤香致富不忘众乡邻的行为,不仅让困难家庭和留守家庭感到暖心,更增强了他们克服困难、憧憬美好生活的勇气。

每隔一段时间,韩凤香都会带着米面粮油走进敬老院。“大爷大娘,尝尝咱合作社的玉米。”“过节了,我们来给大家包饺子。”她拉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尊老爱老,是刻在我们东北人骨子里的。”她朴实的话语温暖人心。

“新时代的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代名词,而是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新农人’。”韩凤香说:“我愿做一粒扎根大地的种子,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让乡村振兴的梦想照进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