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铺就特殊儿童成长之路 ——四平市育文学校推进特殊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记事 |
通讯员 东宣
四平市育文学校以生命课程为基础,精心规划课程模块,构建真、善、美、健课程体系,为特殊儿童提供适合教育。学校拥有一支复合型、专业化、对特殊教育有着深厚情怀和责任感的师资队伍,老师们用无私的大爱为折翼天使们撑起一片天空,为特殊儿童点亮未来生活的希望之灯。
精准施教 康教融合
特殊儿童群体内部存在着显著的个体差异性,“一刀切”的教育模式无法满足多元化、深层次的发展需求。学校坚持在全面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沟通能力、社会适应等各方面发展现状、优势潜能以及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制定高度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根据学生的进步情况定期评估、动态调整。在一对一的密切互动中,以学生最能接受的方式、最适宜的强度和速度进行教学,真正做到“教其所需,补其所短,扬其所长”。将身体机能康复的目标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让康复目标在教学活动中自然达成,教学成果也能有效促进身体功能改善。这种融合让学生在提升学科能力的同时,身体机能、感知觉、沟通等基础能力也得到同步、协调地改善,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和生活适应奠定坚实基础。
用心沟通 快乐相伴
特殊儿童的世界有其独特的认知和理解方式,学校的老师们坚信,有效的教育必须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用他们能够接受、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课上,老师们将抽象的道理、复杂的社会规则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的语言或故事,将教学目标融入游戏、儿歌、音乐律动等活动中。课下,老师们主动放下“教育者”的身份,以朋友般的姿态与学生相处,一起聊天、分享趣事、进行他们喜欢的休闲活动,营造一个安全、无评判、充满爱的环境。
“以前在家,我不知道怎么教育这样的孩子,自从来到这个学校之后,在老师的精心照顾和帮助下,孩子现在能与人沟通,能够达到生活基本自理。学校解决了我们家长的后顾之忧,让我们看到了孩子未来生活的希望。”一位家长感慨地说。
经过老师们年复一年的精心培育和科学引导,许多曾经被重重困难所束缚的孩子,逐渐展现出令人欣喜的变化。他们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依赖走向自主,掌握了基本的生存技能,习得了必要的生活能力。越来越多的学生具备了走出校园、融入社区的勇气和能力。
赋能未来 衔接社会
特殊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能力的培养,最终融入社会。育文学校坚持让课程内容扎根生活,课程内容紧密围绕学生的实际生活场景设计,通过反复地、情境化地练习,内化为学生的日常习惯。对于即将面临毕业走向社会的高年级及大龄学生,学校开设了烹饪、制作香薰蜡片等系统化、实用化的职业技能课程。教授操作步骤,注重工作态度、安全意识、沟通协作、问题解决等职业素养的培养,为学生由学校到社会做好衔接性教育服务。
“作为特教教师,一定是以爱为前提,在自己的教学和工作中让学生感受到我们的爱。经过我们的教育,很多孩子已经可以独立地参加一些社会活动,达到了我们特教学校培养学生的目的。”李立华老师骄傲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