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1日

一、历史烽烟与现实炉火的意象转译
时空叠影中的 精神火种
——高德臣《仁兴里之火》的三重火焰意象解析

《四平日报》(2025年6月11日) 07版

高路

诗歌以“当年的烽火”破题,用军事意象锚定四平作为历史战场的厚重底色。“熄灭”一词并非终结,而是以灰烬为伏笔——当烽火转化为“今天的炉火”,军事隐喻便悄然嬗变为民生图景。这种转化在“千米长街是四平的清明上河图”中达成立体呈现:北宋张择端笔下的市井繁华,在当代四平被解构为“天南地北的美味/在这里约会”,战争记忆通过味觉符号完成温柔的现代性转译。诗中“初心”的具象化处理尤为精妙:不老的精神寄托并未悬浮于口号,而是沉淀为灶台升腾的热气、食客选择时的“眼花缭乱”,让历史厚重感与生活烟火气形成奇妙的张力平衡。

二、光影符号的情感拓扑学

诗歌对光的处理暗含情感逻辑:从“红灯笼与霓虹,辉映闪烁”的视觉交响,到“媚眼发光”的拟人化移情,再到“火火的仁兴里/灯火里的四平”的意象层叠,光的意象完成从物理照明到情感载体的蜕变。尤其“飞出一支幸福的歌”的通感运用,让光的轨迹转化为声波的流动,使全诗在“祥和”的氛围中升腾为可感知的情绪场域。这种光影叙事与开篇“烽火熄灭”形成闭环结构——当战争的火光转化为和平的灯火,诗歌便超越地域书写,成为关于民族记忆重构的隐喻性文本。

三、语言张力中的时代寓言

诗人对“火”的意象进行三级变奏:烽火(历史)—炉火(民生)—篝火(文化),每一次变奏都伴随着语言的陌生化处理。“胃的品位越来越高”以生理需求映射消费升级,“艰难地选择”暗喻物质丰裕时代的幸福困境;“多彩的陀螺”用童趣意象消解文化差异的隔阂感,“幸福的歌”则以民谣般的直白收束,让宏大主题落脚于个体可感知的情感体验。这种将历史哲学、文化政治学与日常生活美学熔于一炉的写法,使诗歌成为解读当代城市精神的独特注脚。